我所參加的兩場戰爭,第一場為阿特蘭蒂斯的“使徒革命”,一場為日耳曼帝國對羅馬使徒國的南侵。首先開戰的是“使徒革命”,戰爭雙方為使徒陣營和阿特蘭蒂斯帝國陣營。第一場戰爭依舊是帝國陣營對使徒陣營玩家的圍剿,圍剿發生地在佛州。這個半島東北臨大西洋,西南和南麵為加勒比海,是一個戰略要衝,因此帝國陣營是誌在必得,不想被使徒陣營的玩家控製。
玩家戰爭依舊分為海戰和陸戰。海戰發生在大西洋,跟地中海的海戰差不多,雙方的撤退港口都在距離對方最遠的地方,不像紅海海戰那麼形勢惡劣。在尚未限製玩家實力的兩京劇本中,自然我依舊所向披靡,帝國陣營早已聽說了我的扭擺,直接性光棍上陣收兵回家。陸戰也是同樣,因為對我沒有鉗製的辦法,帝國陣營的玩家直接空出2000個根據地,讓我軍奪了作數。
接下來又是NPC戰爭了。敵軍主要是來自本州以及北部的阿州和特州。阿州全在陸上,一個遊曠部的兵力負責封鎖我軍陸路;特州一麵臨海,一個遊曠部的魔晶炮船負責封鎖我軍海路。本州兵力負責圍剿。琴察使徒派了兩個普曠部的使徒兵幫助我軍防守。而相對於蘇伊士,我軍在這一帶的兵力是比較空虛的。本身進入美洲發展的時間就晚,而且大多數領土單位都建在瑪雅國,一時半刻之間將兵力調不過來。另外,地形因素也不利於我軍作戰,阿特蘭蒂斯國生長著大量的叢林,對方都是善戰的印第安叢林兵,人數又多。我軍雖然兵種等級高,但人數少,地形方麵對我們有克製。同時還有一個更加關鍵的因素,那就是印第安的信徒比較少,民眾隻有40%的信徒,軍隊中更是隻有20%。
之所以選擇使徒陣營,是因為如今的印第安人實際上都是信仰使徒的。使徒跟後世的傳教士不同,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讓印第安人生活得更好。當初他們在羅馬帝國立足穩定之後,就渡海西來,在印第安傳播福音,喚醒了民眾對祭司和世俗統治者的反抗。後代的印第安祭司,已經打上了使徒的烙印。所以當時的使徒,身後沒有跟著軍隊,是真正為了印第安普通民眾的利益而來的。但也正因此,一開始他們的發展條件有些艱苦,跟在羅馬帝國一樣,受到祭司和世俗統治者的迫害。現在的戰爭就真實反映了那時候的情況。
除了琴察使徒的使徒兵之外,我軍主要兵力就是我的一個曹曠部的私屬兵力。因為這裏的領土單位建立比較遲,屬於我沒有進行神將兵製造的時候。不過這一個曹曠部的兵力還是被我弄成了統帥500格。擁有普通兵力11倍的戰力。普通兵種為大漢正規軍,中火階橙色3級攻48防血56其他8;十招一兵種為大漢禁衛軍,超八階橙色3級攻防血96其他8;百招一和千招一兵種因為沒有成色基本無用;萬招一兵種為敢死隊、侍婢兵,十萬招一的兵種為臥底兵。這些高端兵種實力超高,不需要給出數據了,其實是流氓作者懶得回頭查,憤怒的讀者也不希望再看數據。但無論如何,使徒兵和對方兵種的數據是要的,要不然這場仗就寫不下去了。琴察使徒的使徒兵比約翰使徒的使徒兵還高了一階,為上土階黑鐵5級兵種,攻防血99其他9,超過了大漢禁衛軍,數量一樣,都是兩個普曠部兵力。也就是說,除了萬招一的超級兵種之外,目前我擁有大約一個健曠部的十招一兵種,實力係數近百;另有一個曹曠部的大眾兵種,實力係數在50左右。
而帝國陣營的兵種,雖然都是印第安叢林兵,但跟我的張威軍一樣,也是分了等級的。其中,一招一的兵種為中木階綠色攻15防血20其他5,十招一的兵種為中水階綠色攻20防血25其他5,百招一的兵種為中火階綠色攻25防血30其他5,千招一的兵種為中土階綠色攻30防血35,萬招一的兵種為超二階綠色攻35防血40。如此一來,我軍在兵種方麵還是大占優勢的,即使大眾兵種,也比對方萬招一的兵種稍強。而一招一和十招一的兵種,都對我軍不破防。也就是說隻要不陷入敵軍的重圍,將敵軍99%的兵力忽略不計,我軍穩操勝券。因為我軍的兵力為對方的10%,那樣一來我軍反而是對方的10倍。但這是在沒有計算私屬兵力跟NPC的差距之前得出的結論。事實上,我軍平均實力在500級,對方則在950級,等級實力係數優勢為我軍的3.6倍。不過我軍的將格優勢為11,這樣一來,不論兵種的話,我的私屬兵力反而要比對方高出三倍的實力。如此一來,就連對方的最高兵種也不能對我軍的大眾兵種破防了。琴察使徒給我的使徒兵反而成了實力最弱的兵力。
如此一來,仗其實就好打多了。由於阿州和特州兵力對陸路和海路的封鎖,無論是從外麵調來援軍還是從佛州打出去,都不太現實。唯一比較現實的打法,就是集中力量,先消滅本州兵力。在我的一個曹曠部私屬兵力中,空軍就有兩個普曠部。如此一來,通過空軍形成情報網就不成問題了。基本上隻派出去一個軍的空軍,已經大致掌握了周圍的敵情。而這個軍的空軍已經全部被我招為敢死隊,屬於超級神將兵。敵軍派出的空軍斥候,已經全部被我軍消滅。甚至地麵的情報網,也都被我軍破壞。敵軍雖然善於叢林作戰,但叢林傳遞消息還是得依靠人力,把傳遞消息的人力消滅掉,敵軍也就失去耳目了。而每當這個時候,也就意味著我軍即將大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