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無名鎮(1 / 2)

華國,安南道,安淮縣,大虞山腳下,一個小鎮坐落於此!

小鎮名為無名鎮,此名皆因一個過路道士而起。相傳小鎮初始,因天公不作美,常年無雨,鬧旱災,再加上天下未定,各國烽火不息,隧有難民四逃。一批難民逃難於此,曾在村中做過理正的教書先生建議大夥,紮根在這大虞山的腳下,隻因這裏有山有水有樹林,餓不著大夥!

起初,大夥隻是砍伐樹木,重建家園。但隨著時間推移,逃往這裏的難民越來越多,這一小片地域就顯得雜亂無章起來,甚至有人因為建房屋搶地盤而大打出手。

直到有一天,一個身著藍褂長衫的老道士棲身於此。看到這參差不齊的房屋,隨即找到教書先生說到:“既想紮根於此,何不規劃規劃,找幾個德高望重有文化的人,按人口劃分地,建立整齊房屋,劃村而治,多村合而為鎮”。大夥一聽,有道理,安排老道人住在一間空置的房屋內,好生照看,隨即找人商議起來。

一天後,眾人根據老道人的建議,以安南道各鎮各村為列,設置了一個鎮,鎮下分為三村,一村分為三個理,一個理由五十戶人家組成。分別選舉出來鎮長、村長、理正,層層管理,各司其職。教書先生隨即又請藍衣老道為鎮提名,老道說:“值此亂世,有名無名又有何區別”,隧叫無名鎮!而後由鎮長帶著教書先生去安淮縣縣衙備案。

安淮縣縣衙,縣令看著那一紙洋洋灑灑的申請問道:“這名字誰起的,有點意思。”

教書先生低著頭:“回縣令大人,是一個雲遊四方的老道,現已離去”。當然,他是萬萬不敢將老道那句話說出來的。

“好一個無名鎮,待本官稟明道府大人,由道府大人上報給內閣決議通過後方可設鎮建村,你且回家等等吧。”

“謝大人”,兩人俯首道。

京畿道,一座繁華的都城,皇權和達官顯貴的集中地。皇城內,安華宮,內閣,次輔賴司看著安南道道府呈上來的奏章,“又多了四百多戶人家,真好”。看到奏章上難民二字隨即提筆批示,責令安淮縣縣衙調撥糧種以保證無名鎮收成!

無名鎮有三個村,東村叫李家村,西村叫王家村,中間的一個小村莊叫小虞村。起這名字皆因李姓、王姓居多,而中間小村落沒有誰能說服誰叫什麼,最後還是教書先生給起的名,來源於大虞山!

正午時分,小虞村由西向東的泥土路上。一個衣縷闌珊少年正抱著一堆小樹枝慢悠悠的走著,低著頭,好似思考著什麼高深莫測的人生問題—中午吃什麼!

少年十七歲,叫葉琛,左鄰右舍都叫他琛子。九年前逃難的路上,父母因病無錢醫治去世了,跟著大夥逃難到此。

葉琛平時愛動,與人為善,見到年長的就先打招呼,見到比自己小的都會逗一逗。不管老少見到葉琛都會自然的露出笑容。沒事就幫鄰居幹點瑣碎的事,雖然沒有父母在身邊了,但左鄰右舍對他也頗為照顧。他家裏一間茅草屋平時需要修修補補的,大叔大嬸們也毫不惜力。每每到吃飯的時候,總會有好心的大叔大嬸送一些吃食給他。對此,葉琛也樂見其成,所以他沒事時也會多幫大夥做點事,也正是因為這樣,村子裏誰對他都還不錯。

小時候,沒有父母在身邊,葉琛也不害怕,因為周圍都是對自己照顧有加的叔叔嬸子。晚上動不動還有大孩子來自己的茅草屋裏陪自己一起睡覺,當然了,是考慮到葉琛一個人晚上害怕睡不著。葉琛也知道,這是村裏人照顧自己。從那時起,葉琛就有報答全村人的想法。

以前村長總是說,琛子啊,你小子機靈,有機會我會把你送到安南道城裏去上學,在那裏不光吃得好,說不定你還能考個秀才啥的,到時可別辜負了大夥啊!每次葉琛聽到村長這麼說都笑笑點點頭,但從不表態。也不知道他心裏是怎麼想的,卻也從不見村長有啥動靜,大夥也當村長說著玩。畢竟都是逃難過來的,哪認識大山外麵的人啊。

不過說來也怪,村民們總是看見葉琛有意無意的圍著村子跑,一跑就是好幾圈。有叔叔嬸子見到就會問,“琛子啊,你跑啥啊”?葉琛每次也不多做回答,隻是訕訕然的笑笑,然後繼續跑步,個種緣由恐怕也就葉琛一個人知道了。

小路上,葉琛走著走著,就聽到身後有人叫到:“琛子,沒吃呢吧,快來家吃飯。”

“沒呢,嬸,我回家隨便吃點就行”,那張人畜無害的臉上隨即堆起燦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