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再襲城頭(2 / 3)

在找到了之前布置戰場的時候造就做好標記的位置上的時候,張立新迅速下令開始填裝“火彈”

除了鉛彈或者陶彈之外,麵對城頭上有一定被覆防護的對手究竟投擲什麼東西比較好?

張立新想到過燒火的銅水。然而:把銅燒到液態雖然兩三千年前的技術就可以做到,可是那必須有基本的鼓風、像樣的爐具,這都不是能夠在夜間野戰狀態下有一定避光隱蔽性、便攜性的情況下可以輕易做到的。能夠比較方便使用攜帶也沒有鼓風要求的小型爐灶,哪怕用木炭也隻能擁有估摸七八百度左右的爐溫。

還有一種辦法是投擲幾百度融化成液態的鉛水似乎更有可行性一些,還有人提出可以把陶彈在爐子裏燒到煤球一般的溫度投出去。。。

然而:最終確定下來的方案是投擲燒到七八百度的瓦罐灰瓶。帶著把手的瓦罐裏石灰和少量比例木炭放在一起,在做為彈藥箱的野戰爐具裏臨時點燃。用的時候以鐵鉤取出那些滾燙的裝滿熱石灰的瓦罐,放在投石機塗了防火泥土的四個“漏鬥鍋”裏,然後進行投擲。這不但需要一定準備時間,而且有“工傷”的可能。

因此數天前進行備戰的時候就最終決定:首波攻擊投擲“熱灰彈”,當然按照推算:假設在對方注意到眼部防護的情況下,熱灰彈依靠動能和熱物覆蓋的殺傷效能似乎並不比陶彈或者鉛彈好多少,主要是為了破防。還有一個謀求運氣的目標:城頭上如果是正規守軍,而且又不少火藥武器,不知道這些飛散的熱灰有多大概率引爆一部分城頭守軍的火藥呢?

就這樣:一分鍾有餘的時間內隊伍以三人負了輕微的傷為代價終於把投石機拉到了預定的位置上。二十個身背掛泥盾牌和重物的新生營戰士雙臂猛壓體重配重投石機的杠杆,眨眼間就把三十個四公斤重左右、被燒成暗紅色隱隱還透著火光的裝滿木炭和熱石灰的瓦罐拋向了空中。

因為木炭燃燒的速度不一樣,拋石機另一端掛架上的瓦罐位置不一樣,哪怕在四五十米左右的距離上投放,並且對重量、方向、位置早就有過周密的準備,散布誤差範圍還是達到了十分之一左右。

但即便這樣:還是把著散發著暗紅色光芒,溫度高達六七百度左右的滾燙熱灰罐大部分投擲到了城投之上。

似乎是城頭上木板、床板搭建起來的臨時被覆架不住七層樓相對高度的夜空中飛下來的七斤瓦罐,瞬間就被紛紛砸的塌陷下來。火光伴隨著不少人的哀嚎聲驟然響起。

大概也就在幾秒鍾時間之後,飛散開來的熱石灰和如同螢火蟲一般的散發著光芒的木炭還真引燃了城頭上不少忠順營守軍的火藥、火箭、伴隨著掀起的光亮再次發生了不少混亂。

熱灰彈的填裝比較麻煩。張立新認為在戰場之上哪怕多耽誤幾秒鍾的時間殺傷效果也灰打上很大折扣。因此第二波投擲的是比較方便使用的“熱鉛罐”,鉛罐裏有隔層,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爐子。因為是液態狀的東西,因此也不需要太小太分散。一大四小,五部投石機這一次一共投出了十二枚總重一百二十公斤左右的熱鉛罐。

或許是更密重的物體拋的更遠,十二個裝有十幾斤四五百度液態熱鉛的瓦罐在落在了城頭之上更靠近縱深一些的位置上,再次將不少城頭上的木板砸漏的同時點燃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