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樣的話,張立新暫時沉默不語,因為這涉及到今後方向選擇問題。很多民間起義路線都麵臨著這樣的艱難抉擇:當還比較弱小的時候,是在一個地方紮根,還是外出流動作戰?似乎哪一種選擇都不十全十美。後者最顯而易見的問題:在並沒有成片成片的災荒饑民乃至軍中逃兵的情況下,隊伍的優良兵源來源就麵臨著根本的問題,在語言都不怎樣通的外地他鄉隻會人越來越少。而且客地作戰,規模也沒有大到如同後來的明末農民軍那樣地方上的牛鬼神神不敢輕易招惹的地步,遇到地頭蛇伏擊的風險也很大。傷員的安排就更是一個大問題,這其實是現在隊伍裏的一些人可能就有所顧慮的。而選擇前者:毫無疑問會麵臨強敵重兵圍剿的風險。
身為曾經有過從古代到現代曆史記憶的穿越者,張立新知道這種力量微薄、根本不足以應付像樣圍剿情況下的正確選擇:遊擊根據地。遊擊根據地更多以“兩麵政權”也就是說對於敵人的地下組織的形式存在。而且和抗戰時期的“兩麵政權”不同的是,並不牢固的控製成片的區域,而是首先選擇以少數“基點村”為必要情況下提供兵源和後勤支持。但隊伍的駐地,還是距離“基點村”不遠的野外,以應對敵人可能的搜剿盤查,又或者收買的民間線人叛徒等。張立新相信:相比曆史上的遊擊根據地曾經麵臨的嚴酷考驗,這個根本沒有無線電乃至有線電報,甚至堪戰之兵規模及密度也不可能跟二十世紀情況相提並論的年代,壓力要小一個級別。然而:遊擊根據地究竟選在哪兒?河間府平原一帶還是太近了。而且平原遊擊根據地的一個很大問題是要找避人的隱蔽之所,可不那樣容易。
基於曆史經驗還有京畿重地的性質,張立新最終還是覺得遊擊根據地不適合選擇在這河間府一帶,最好還是在太行山區臨近兩省交界之地。一半是平原一半是山地的保定府當然還算是個勉強湊合的地方。保定府當然也有局限:這裏的治理向來在全國中上,社會矛盾往往並不尖銳,民風保守。而且保定府的忠順營是明廷並不算多的堪戰之兵之一。隻不過經曆了這一場同忠順營的交鋒,張立新覺得這些官軍的軟硬戰鬥力雖然相比尋常衛所兵來說是天壤之別,然而還沒有高到特別難纏的地步,應該沒有後來突襲滿軍中軍的曹變蛟所領邊軍主力的地步。至少暫時在保定府西部縣區落腳應該是可以的。。。
新兵隊重新歸來的時候有幾個人沒有選擇回來,隻剩下三十九個人。當然:其中那些之前俘虜過來的十幾名軍匠,張立新可沒有給這些人選擇自己命運的機會:因為至少暫時來說:這些人對自己是在是有些過於重要了。。
即便是這樣,整個隊伍包括張立新在內擴充到了七十四個人的時候,人手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哪怕不用騾馬馱載,抬行九門不算重的大小火炮及五部投石機、給養還有若幹彈藥等也勉強沒有問題。這就給整個隊伍在行動中的隱蔽性增加了很多的好處。
向保定府的太行山脈一帶行進的時候,張立新還想過有關如何開辟遊擊根據地中的基點村並立足的一些細節:在自己這支隊伍還不具備相當出色的民間政治工作能力的時候,也隻能靠臨近地方的“殺雞駭猴”還有在被選為“基點村“有限度的黃白之物開路這種恩威並施的簡單粗暴手段了,其他的那隻能靠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