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貧者依於利(1 / 2)

楊家之人中當然也有人感覺到了一些不祥。楊家二子就直言不諱的說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皆為利往。他們為什麼會輕易這麼不在乎銀錢?願意一天百錢請一個人僅僅是聽自己的傳教?我懷疑他們心懷鬼胎:一旦他們在這裏的教徒足夠多,說不定就會跟我們翻臉。即便不是:他們拉走了太多的佃戶,以後哪裏還有人。。。”當說到這裏的時候,楊家老二似乎也感覺到了好像有什麼不妥。

“唉,現今天下,四海無閑田嘛。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活人有的是。而且我看鄰村個別人的情況:這種地的人少一些,也未必全是壞事,就像臨村老李家那裏:如同軍戶田一般,那一年能夠收到的租子,可比現在我們這民田高出一倍還不止。。。”

“是啊,一天百錢,一個月下來就是每個人六兩銀子,幾個月就是二十兩。在咱們這種地方,從一個貧漢身上一代人能掛出二十兩銀子不?不管是不是好事,咱們錢先收著。。。”

因為張立新等人先給了“訂金”似乎很坦蕩的樣子,楊大戶家也有不少人有所動容。

當然,楊家家主最終還是有點兒謹慎的:“跟他們說好了:還是有一些規矩的:不能讓我楊家嫡親之人入教:不能讓超過全村三成以上的人入教。不能用這些人做那雞鳴狗盜或者違背朝廷法紀之事。錢雖然好,我楊家安危還是第一位的。。。”

很多人聽到這話或是安心,或是搖頭。可讓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前來的那些“巨寇”竟然同意了這個條件。。。

張立新這個用銀錢開路臨時在聖賢村建立“義社講堂”的第一天,雖然張立新手下的一些人挨家挨戶以當地話傳話到了。整個聖賢村根本沒有多少人在夜晚的時候按時前來。

“晚上去那什麼什麼農社義堂,也就坐在村外大樹下臨時搭建的棚子下聽人嘮嗑倆時辰,就能有二十文錢當下可拿的賞錢?哪兒有那好事。。。”

“是啊,我聽說前幾年山東那兒鬧聞香教。很多教民都被驅逐出村了!”

“要真是那樣還算好的!怕就怕碰上拐漢子的人販子,抓去礦山做苦工。。。”

就在張立新在村外建立“農社義堂”的時候頭一個晚上,雖然點起了篝火可還是有不少人在遠處暗中議論道。

唯一讓張立新多少還算有些欣慰的是來了一個膽量十分大的“二流子”,還有一個爹已經死了,母親也往往管不了的十三四歲的野孩子。至於其他人?生在王朝晚期的俗世之間,至少在這保定府臨近平原並不算太遠的地方,尋常良家子沒有人相信什麼“天上掉餡餅”之類的事。

“別人都不敢來,你怎麼來了?敢為貴姓?何名”張立新從當年威遠營到後來帶領這支隊伍,經過一些鍛煉,非私下場合的講話宣教的本領多少還是鍛煉出來一些的,因此對於貧賤的人沒有擺譜,平易近人的笑著問道。

“俺叫鄭三發子,俺怕啥?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要是有二十文錢,至少幾天不用看那些人的臉色了,以後要是天天來,那俺不就發了?”聽到有人用“敢問貴姓”這種富貴人家之間打招呼才用的稱呼,鄭三發心中多少有些感懷。

“那,你為什麼不給大戶們扛長活呢?”張立新感覺有門:至少這個號稱的“村中二流子”多少好有那樣一些樸實之氣,並非油滑狡詐或者凶戾之人。

“這。。。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鄭三發嘴和心思都不太靈光,隻是感覺在村中那些大戶們那裏扛長活絕對不可能是自己這種人忍受的了的,但要說為什麼不幹活,那還真說不上來,別人整天在背後說閑話,好像也確實是因為自己這種人天生懶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