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1 / 3)

道光帝繼位之後,天下無事,把精力完全放在了禁鴉片的事情上,沒有把剿滅農民軍的大事放在首位來思考清廷的前途問題,他隻看到西洋人不斷的湧入清廷的地盤上來,帶著鴉片,念著西洋教咒語……把疆土弄得花裏胡哨了,需要徹底的固定一下清廷的樣子,攆走洋人,禁止鴉片在土地上四處亂開花。清廷時時醞釀對洋人的仇恨情緒,以至於後來爆發戰爭在所難免……。邊鎮地方雖然已是農民軍的地盤,山賊,土司,地主,沒有忙著爭地盤,起內訌的機會,但是,清廷對邊鎮地方的策略,或者說寬鬆政策助長了地方各家住戶的氣焰,有故意投機取巧倒把農民政權的嫌疑,如果歸降農民軍的老百姓一旦上了清廷的軟治計的當後果很嚴重,簡直不堪設想,會給農民政權方麵的安全帶來巨大威脅。所以當此之時,擺在大家麵前的難題是如何打退清廷安撫措施給老百姓思想帶來的迷茫感,不能讓老百姓的人心被清廷一招寬鬆策略就給收買了。齊王每天思考應對措施,最後還是采用全民皆兵製解決了相關問題。

農民軍武裝力量經過幾個時期的發展,已經蔚為壯觀,單是屬性就可以分為五支力量,用它們衝鋒陷陣號角作為劃分,一支是彝族的喇叭號角部,一支是苗族的蘆笙號角部,一支是螺絲號角部,一支是漢族的牛皮鼓牛角號部,其它的部都是單一的編製,規模不大,每支隻有十餘萬人,駐地方力量更是少之又少,僅僅是一個部,從清朝的衙役隊伍改編而來的幾個老清兵,有的雖然穿了新式官袍,扛上了長纓槍,卻留著辮子,還沒有正式蓄頭發。為了和清廷在衣著打扮發飾,等方麵有所區別,農民軍治理的地盤已經明文規定不準剃發了,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當留到老之將至了魂歸地下。開始的時候是這樣興,大家也都遵守規則,可是後來因為有醫生發明了新型藥,頭發能治療牲口的疾病,主要治法是用蚯蚓和頭發混在一塊兒幹炒過後喂牛羊馬能夠治病。農民軍有成千上萬的牲口每年夏天到了,就會感染生病,冬天到了也會感染生病。頭發的需求量於是多了起來,沒有頭發賣怎麼能行呢,沒有頭發賣豈不要毀滅一個物種,禁止剪頭發這個法令於是成為了大家都熱衷於討論的問題。

大齊治地經過討論,覺得農民起義建立起來的政府不應該再重蹈覆轍,走曆朝曆代或者當今皇帝走的路子了,幹涉老百姓的事情幹涉到了褲兜裏的鳥鳥的何去何從問題上,簡直是豈有此理。要走一條讓老百姓獲得充分的自由,絕對的幸福,不再為了懼怕自己不符合規定而四處漂泊躲避朝廷的亂整亂治。

頭發的事物嘛,農民政權認為應該讓農民或者生活在這一塊土地上的或者從事各種行業的人群去自主,想怎麼處理頭發怎麼處理頭發,政府從今以後不再過問頭發的事情了,你留也可以,削了當真和尚,假和尚都可以。反正政府再也不過問頭發的事情了。

其次是樣子的問題,清廷大興土木,帶著許多李總管,劉公公四處對老百姓進行形象評估,給這個或者那個的樣子劃分三六九等,扁的圓的長的方的扭的,幾乎所有的地方人口都被劃分了三六九等,判處了能夠在什麼地方活動,什麼地方吃飯,什麼地方居住,有的紳士養蟬人因為樣子不帥呆了,也就是醜被判處隻能睡在大街上,有的人到中年了,被劃定必須離婚,因為媳婦的個頭兒實在是高大極了,男人實在是矮極了,雖然不是有病的那種,還是有一米六的,都是媳婦居然一米八幾,負責相關事宜的學令大人們就判兩人分開,不準再在一塊兒洞房花燭了……。

所有這般那樣,因為政府要管到老百姓的臉上脖子上腳上褲襠裏,突然亂了套,老百姓對清政府恨之入骨,當此之時,南方的農民軍義在全民皆兵製範疇內施行不侵犯老百姓的自由自主權力,除了必要的時候,農民政權具有統籌安排每一家住戶的權力外,相關住戶隻要每一戶派一個丁壯參加農民軍,不逃跑,不背叛隊伍,他的家庭一概免之。丁壯如果死掉了,當另派一人替上,隊伍發給慰問品,銀兩,安葬費。丁壯的服役期沒有一定的規定,年限多的能夠服役到老死,年限少的也要服役幾十年。隻有一人服役的時候是政權最鼎盛的時候,無須過多的統籌兼顧。如果打大仗,需要全民皆兵,婦女老弱也要編製進入隊伍,那個時候農民軍實行家庭戰術,境內沒有一個兵丁的樣子,丁壯全部複員回到寨子裏,主要是自己家裏,由主薄組織大會戰,會戰結束後,丁壯歸隊。家庭裏的財產分為公私兩種,必須公的公安排,必須私有的個人自己安排。平常時候,趕鄉場,老百姓帶到鄉場去交易買賣的就是私有的部分。而交到地方主薄,監辦那裏的就是公家的部分。公家的部分一度一減再減,隻剩下土地承包稅,牲口喂養稅,人丁注冊稅幾種。比如牲口,豬羊牛馬之類遵循誰喂的就是誰的為基本規則做事。政府有幾樣緊抓不放就可以了,一是人口,二是土地,三是經濟,四是醫療,五是教育……。

所有這些安排,鞏固了農民政權的建設,發展。

漢族地方武裝力量中,隻有關家營盤的順子的隊伍實力最強,每次打仗,隻要一屯團戍連,至少能整編出三十萬精幹隊伍,騎兵。

彝族人的牛角號起義軍駐紮在哈巴山一帶。主要力量是騎兵,武器是老彎刀。服裝是錦雞服,衝鋒號是牛角號。

苗族人的蘆笙號起義軍駐紮在分界河一帶。主要力量是步兵,苗族人平常時候靠追山打獵為生,基本沒有種地,武器是弓箭和駑。衝鋒號是蘆笙。穿著服裝是花苗服。

已經投降了農民軍的衙役當然是駐紮在衙門裏,衙門現在叫做營監辦處。刀斧手最多,交通工具是老牌戰車和馬兒,武器是大刀,服裝起義服搭帽子,有的衙役還留著辮子。

順子的隊伍剿匪之前,派了一個特委在地方進行臥底,步兵居多,武器是步槍,服裝是老式的戰服。對進攻高原山區的敵人實行裏應外合戰術,大隊伍從正麵展開第一輪進攻,老百姓民兵從側麵進行第二輪清剿。擊斃為主,誘降為輔的戰略,鞏固了根據地,取得了空前絕後的勝利。

順子,以就是關順子的隊伍駐紮在大地方官州,兼轄製多個地方,比如石溪鎮關家營盤,高原城,戎州等幾個他的家眷居住的地方。

騎兵,步兵皆有,戰具有馬車,馬兒,槍,刀,大炮。服裝大多是起義服,五花八門都有,沒有固定服裝樣式,隊伍裏穿什麼的都有。

齊豹子的隊伍駐紮在石溪鎮,經過幾次變革,如今隊伍裏基本都是齊姓人了。齊豹子的隊伍裝束和順子的隊伍的裝束一個樣,沒有具體的樣式,規定,有則可以,無則加免。

清廷的大中心雖然放在了禁煙上,但是石溪鎮這個地方再沒有風平浪靜過,接二連三的發生衝突。隻要看到石溪鎮的天空有幾朵烏雲,像放火燒山後飄到天上的那一團團黑雲漂浮,不一會兒必有一支不少餘一百人的騎兵從壩子裏馳騁過去。老百姓最懂這個暗號,天上有烏雲必是雷管火藥大炮爆炸後冒出的青煙,不打仗會有人亂放炮嗎,不放炮又怎麼會冒煙。

這一個時期,盤踞在高原山區的隊伍不少,經常你爭我奪,老百姓沒有少受災難,高原山區的老百姓不止一家一戶,幾乎每一座山下都有不少的人戶定居,而且搭配均勻,一般是三姓五姓,不止一姓,壩子邊那些河水衝不到的地方,人戶就更多了,沿著河流能排去很遠的距離。

老百姓沿水而居,建房蓋屋,過著流水繞著村莊流,花朵圍著村子開的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一旦遭受了戰爭之災,老百姓是何其的痛恨。

當然,除了幾支大隊伍,還有一些好事生非的族姓,個人,比如,李莊的李二鍋子,尖尖角山的郭天飛,冒冒山的程咬銀,幌子山的劉大山人,雞雜山的鄧雲卿,盜賊山的霍瞎子,等常常聚眾鬧事,打家劫舍,弄得民生沸騰。有一些受不住折磨的老百姓拖親帶戚遷移去了別處生活,據後來統計,遷到上海,無錫等地方的人居多。其中難免也有一些搬遷戶培養出了有大作為的人,這些見過大世麵的年輕人後來參與到剿匪鬥爭中,對剿匪鬥爭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關家營盤有一個關二鬥親曆了這一段曆史,他的人生經曆是石溪鎮,或者說高原城這幾個地方的典型案例。下麵是關二鬥經曆過的一些往事的片段。

主簿關二鬥騎著馬挨家挨戶的通告,大區區長給營長下命令來了,各村各戶要進行總動員,普選屯長,通告的聲音太大了,吵嚷醒了一些在田野裏午睡的農民。

農民暗地裏悄悄議論紛紛,選什麼狗屁屯長,一個縣就興了五個建製,這個地還種不種了,區,營,甲,屯,還要外加一個佃戶。天底下都是當官的算了。

關二鬥騎馬到馬夾溝的時候,突然從馬上摔下來了,去馬夾溝佃戶家寨子裏路陡,馬上坡要把腰杆撐起來,把屁股慫下去才能使力上坡。關二鬥被顛下來了,軍大衣棉花摻得厚,沒有摔疼,倒是擔心馬閃了腰杆沒有,心疼的摸著馬背。

關二鬥說,五花駒,你咋個使性子了,怪早上沒有給你喂草和苞穀麵,單就喂了一捆幹苞穀草,難過上坡使不出力了。

馬夾溝的黃家小孩遇到了,小孩叫做二毛子,跑來搭訕說,關二鬥,你的馬是不是怎麼了,都怪你昨晚上騎過力了,今天走不動路了。

關二鬥知道黃二毛是在開玩笑,反駁道,你家媽才走不動路了,滾開,大人在嗎。咱來通知他們去老學令府今天的主簿辦事處選屯長。大院裏集合,搞普選。

黃二毛說,你來辦事就辦事,怎麼罵人呢,不怕咱把蒙殺在溝裏。說個時間,什麼時候去,咱給你去交代。

關二鬥說,你要是瞞著不說,咱回頭找誰算賬。

黃二毛說,要是瞞著不說,你罰咱騎你的馬一次,騎什麼地方都可以。不過,咱給你辦成事情了,你怎麼對待咱。

關二鬥說,兩顆麥芽糖,開會的那天你來咱家領。

黃二毛說,說話算話,騙人的是小狗,咱來找你,你可不能不認賬哦。

關二鬥說,好耶。

關二鬥去了石家溝通知了老百姓,佃戶家要公開競選屯長的事情,又去了齊家營盤……該去的地方都去了,牽著馬回老學令府大院來的時候,天色已晚,太陽落下去了,天邊的雲朵黑沉沉的像是要掛月亮了,這樣一個漆黑的夜晚,誰都知道月亮不可能出來,關二鬥的心裏卻有了月亮這個想法。

關二鬥還想起了邊鎮上酒館店的老板家的姑娘長得像一枚月亮,笑的那個甜吆,樣子那個漂亮,可惜自己有媳婦了,若不然一定讓營長把自己調配到酒館邊上的眼線店去當臥底,和小姑娘玩一出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