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為不妥!”
就在眾官員們心亂如麻的時候,百官之首陳宮開口了。
劉協問道:“為何不妥?”
陳宮和眾官員們想的是一樣的,但是他不能這麼做。
因為他是百官之首,要縱觀全局來考慮問題,不能隻考慮一家一戶。讓整個大漢的百姓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是他的責任。
陳宮道:“也不能說不妥,隻是一個新政應該是有點到麵,不能沒有經過實行,就全麵鋪開,萬一,臣說是萬一要是出點亂子,可能就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麵呀!
工業化是需要聚集大量人口的,誰又能保證就沒有賊臣亂子呢?若是直接聚集起大量的人口,萬一有人從中煽風點火,出了亂子,沒有人能抵擋得住。
陛下,現在可以全麵鋪開的應該是軍區。隻有各地都有了軍區,這樣才可全麵推廣。就現在,隻能是在有軍區的地方實行!比如兗州,兗州是有一定工業基礎的,現在讓更多的工業進入兗州也是沒有什麼不妥的。其他地方,臣認為還是慢慢來比較穩妥。”
“那麼各地的災民怎麼辦?朝廷有那麼多糧食賑濟他們嗎?”
“陛下,隻要讓兗州全麵的進入工業化,臣以為是可以解決掉這些問題的。長安可以容納五百萬人口,兗州就能容納下一千萬,這還隻是一個保守的數字。但事實上真的有那麼多的災民嗎?臣以為是沒有的,不過是各地府衙打著災民的幌子和朝廷要糧而已。
朝廷給兩千斤糧食,到了他們手裏雖然還是兩千斤,可裏麵至少多了五百斤的沙子,再往下,糧食還是兩千斤,可裏麵能有一千斤的糧食就已經算是他們有良心了。所以,朝廷絕對不能給糧,在這點上,臣是和陛下一致的。
這說起來,還是官員的不作為,若是換成皇家學院裏麵的學生,臣相信他們不會和朝廷要一粒糧食,自己就能把災民處理的很好。
所以,臣覺得應該把兗州當成長安的第二個試點,兗州要建造大量的工廠,必然會吸納更多的流民,這些流民慢慢的就會成為工人,他們不再需要土地,因為隻要有工作就能養活一家老小,而且每年還能攢下不少錢,遠遠要比種地要強的多。”
劉協覺得陳宮有些想當然了。
如此大規模的工業進入兗州,確實需要很多,很多的勞動力,可兗州難道還貢獻不出來百十萬的勞動力?
自己的人還在為溫飽而發愁,兗州的刺史能同意流民進入?
這不是開玩笑嗎?
但陳宮的話也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最起碼糧食裏麵摻沙子這一點,劉協就忽略掉了,沒有陳宮的提醒,他是想不起來的。
劉協自動忽略了陳宮的建議,問道:“既然公台對咱們皇家學院的學生這麼有信心,那就把他們放出去吧,朕就讓他們做欽差,讓他們去賑濟災民,這樣可好?”
陳宮一怔,問道:“陛下的意思是,朝廷就隻派人去?”
“你自己說的啊,隻要派咱們皇家學院的學生去賑災,不需要朝廷一粒糧食就能把災民安置的很好。這樣吧,這件事,朕就交給你公台來辦,你自己去皇家學院選擇良才,當然了,朕也不會真的一粒糧食不給,一個人,朕給三萬斤土豆。處理好了,重賞,處理不好,你自己看著辦吧。”
所有人都幸災樂禍的看著陳宮,以為陳宮會賴賬,沒想到陳宮卻是痛快的道:“臣遵旨!處理好災民,臣覺得也不用重賞他們,就讓他們留在當地為官就好了,因為隻有這樣,地方上的百姓才能慢慢的有好日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