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上,百官朝拜,德公公高呼一聲:“有本上奏無事退朝。”
劉衛祥上前兩步,麵對皇帝高高舉起手中玉板:“臣有本上奏。”
“劉愛卿何事啟奏?”
“回皇上,大燕通州今年大旱,年關將至,理應清點糧庫,撥出一部分糧食發往通州,以此慰問通州三城百姓。”
皇帝沉聲點頭:“劉愛卿所言極是,通州年年大旱,百姓生活艱苦,年關將至,理應開放糧庫。”
群臣跪地:“皇上英明。”
劉衛祥擲地有聲的說道:“皇上,往年賑災,都是太子殿下親力親為,今年恰逢長公主殿下出嫁南孟和親,太子殿下理應送嫁出城,怕是忙不過來,微臣以為,此事交給德王殿下最為合適。”
“德王?”皇帝眯了眯眼睛,下意識的看向燕北榮,隻見燕北榮麵無表情,也看不出什麼情緒,便挑眉說道:“德王是朕之長子,如今朕之長女出嫁,長子豈能不在,依朕看來,今年賑災,哪位皇子都不合適。”
哪位皇子都不合適?要知道,每年賑災,皇上都對太子殿下讚譽有加,如此機會,要是德王錯過了,要到何年馬月才能在皇上麵前再露個臉?
劉衛祥不肯放棄,說道:“請皇上三思,賑災茲事體大,若沒有皇子監督,通州百姓會以為皇上不看重他們,皇上……”
丞相上前,麵對皇帝高舉玉板:“啟稟皇上,劉尚書此言,老臣不敢苟同。”
“丞相但說無妨。”
“所謂賑災,最重要的不是誰去賑災,而是百姓滿意賑災數量,若是能解決他們的衣食溫飽,讓他們過個好年,是誰去賑災的,其實也沒這麼重要,往年皇上安排太子殿下去,自然有皇上的苦心,今年恰逢長公主大婚,賑災一事又刻不容緩,百姓也該理解,老臣以為,今年先是太子大婚,又是長公主大婚,大燕喜事連連,理應多分發賑災款項,普天同慶。”
“嗯,丞相說的有理,朕也有此意,今年的賑災款項,不僅是從糧食上還是銀兩上,都該增加,以此寬慰百姓,普天同慶。”
“皇上英明。”
劉衛祥焦急道:“皇上……”
“劉愛卿不必多言,朕意已決,太子,你認為誰負責賑災一事最為合適?”
燕北秦扭頭掃視群臣,敢與他對視的朝臣也就那麼幾個,誰來負責,皇帝心裏怕是早有人選。
“父皇,兒臣以為,賑災一事雖是例行公事,但茲事體大,關乎民心,通州年年大旱,往年征收卻是和其他六州並無太大差別,兒臣以為,若要安撫民心,賑災是其次,減免征收才是通州百姓翹首以盼的大事。”
皇帝微微擰眉,沉聲點頭:“太子所言甚是,朕也早有想法,不過既然要減免,那就七州一起減免,隻是要按照各地情況,適當減免,正好趁著這次長公主大婚,將減免政策實施上來,太子,此事就交給你來處理,最遲後天,將此事定下來,可有問題?”
“回父皇,兒臣定當竭盡全力。”
“很好,那對於賑災一事,誰最為合適?”
“父皇,賑災茲事體大,兒臣心中雖有幾個人選,但還不確定,最終是誰,還請父皇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