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楊吞下嘴裏的餛飩:“坐坐坐。這老板生意好得很,大家都隨便拚桌。”
恰好老板過來送上清湯麵,聽到這話也忍不住咧嘴笑了,高興地點點頭:“這兩年,日子越來越好過啦!”
“可不是嘛!”
老楊和農夫都深以為然,坐下一邊吃一邊說起了閑話。
“我瞧著,大兄弟你這是進城來賣東西?”老楊笑眯眯地看了一眼農夫沉甸甸地擔子。
“對,家裏種了點兒小菜,趕早兒來賣了,給俺家婆娘扯點布,做個新衣裳。”農夫忍不住展顏笑,帶著點得意:“這兩年啊,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誰能想到,如今俺也能吃上清湯麵,讓婆娘穿上新衣服?”
薌城臨近卿月江,地處大安的邊緣,屬於邊關地帶。
望月國賊心不死,多年來時不時來打秋風,百姓們生活困苦,五年前還食不果腹,對於鄉下種地的農民,能夠吃飽已經是奢望,更別提說什麼做新衣服。
農夫家裏早前曾經生過兩個孩子,都活生生地餓出病來,最後死了。
之前他也進城賣過東西,哪次不是匆匆來匆匆去,餓著肚子也不敢看路邊上的攤子一眼,捂緊了僅有的幾個銅板趕著回家。
現如今,他也能隨隨便便吃上一碗麵,買上兩個肉包子,不用覺得心疼了。
老楊聽到這話,也忍不住感慨地點點頭:“不光是你們……你看看我,如今家裏的婆娘在官府的紡織廠幹活兒,我識幾個字兒,領了咱們薌城物流登記的活兒。這日子,過得可太有滋味兒了。”
“自從太後娘娘叫人從海外,帶來找回來地瓜玉米的種子,俺們現在都不用挨餓了。”農夫的眼裏帶著期盼,笑著點頭:“兄弟是個本事人。等明年俺家老大六歲,俺也把他送到學堂識幾個字兒。將來就算不能考試當官,學個手藝,也能娶個媳婦,把日子撐起來。”
“對了。”他又扭頭看看老楊兒子旁邊擱著的小箱籠,表情向往又敬畏:“兄弟這是要送兒子去上學堂吧?”
說到這個,老楊也忍不住得意地挺了挺胸口,點頭捋了捋胡須:“臭小子整日裏皮實,送到學堂裏跟著認兩個字兒,不用當個睜眼瞎。”
“上學好,上學好啊!俺家幾個孩子,俺到時候也都送到學堂去。”
以前讀書識字是很耗錢的事情,紙筆書本近乎天價,別說一介農夫,就是對於城內有收入的人來說,也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
自從三年前,宿京的太後娘娘推行了什麼新的造紙法子,書本和紙的價錢降了下來,讀書的成本低了一大截兒。
加上地瓜玉米這些高產量作物的推廣,就算是普通農戶,隻要手腳勤快一些,每年不但能夠豐衣足食,還能有所剩餘。
更何況官府現如今鼓勵孩子們上學,學堂不但教授讀書寫字,不考科舉也可以學習手藝、算賬,學得好的,還能在官府的產業幹活兒,整個大安,如今都掀起了一股送孩子上學堂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