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夏,英國倫敦出版的《觀察家》雜誌發表文章,列舉了近現代軍事史上的一些神秘事件,其中披露了一件鮮為人知的奇事:在抗日戰爭初期的南京保衛戰中,曾有一個團的中國官兵在南京東南郊15公裏外的青龍山山區神秘失蹤,從此再無消息。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1937年12月初,近25萬國民黨軍隊雲集南京城內外,參加首都保衛戰。守城軍總司令唐生智臨危受命,雖缺乏指揮才幹,勇氣卻是可嘉,發出“誓與國都共存亡”的悲壯誓語。當時,七十二軍、七十四軍、九十三軍等5個軍從淞滬戰場且戰且退來到南京城外布防。還有幾個師、旅是蔣介石從四川、安徽、湖北、江西等省緊急抽調來,這些部隊原先大多是地方保安團隊,雖然同仇敵愾,士氣高昂,但裝備太差,隻有步槍、機槍、手榴彈和少量迫擊炮。而日寇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擁有騎兵、炮兵、化學兵以及坦克、裝甲車,還有飛機助戰,水陸並進,海軍艦隊也已逼近南京。日寇張牙舞爪,氣焰凶狂,不可一世,一路攻城掠地,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在城外山地激戰中,頑強抵抗的中國軍隊損失慘重,陣地每每失而複得,得而又失。損失最慘重的是遠道而來的川軍某師,他們缺吃少穿,饑寒交迫,但仍求戰心切,並不畏懼敵寇。然而,他們的槍彈多為劣質品,許多子彈箱居然裝的是木頭子彈,配發給他們的子彈裏麵裝的是棉花,顯然被混入國民黨軍隊後勤供給部門的日諜和漢奸暗中做了手腳。官兵們的血肉之軀怎能抵擋住瘋狂的日寇?他們在防衛戰中死傷過半,幾乎全軍覆沒。
該師有一個團,奉命擔任主陣地左翼京杭國道一側對敵警戒任務,未直接參加戰鬥。12月12日,首都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突然下達了從南京城撤退的命令,全團官兵嘩然。為了保住有生力量,團長伍新華不得已下令全團2000餘人向綿延數十裏、森林茂密的南京東南部青龍山地區撤退。
這一天,天空陰沉沉的,北風呼嘯,城外空曠的地麵黃沙撲麵。山區裏道路崎嶇,巨石散亂,滿是參天古樹,猶如巨大的鬼影。在夜色的掩護下,全團官兵最終艱難地進入青龍山區。然而,這一進入,他們再也沒有出來,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
戰事結束後,日軍總司令部在統計侵略“戰果”時,發現有一個團的國民黨軍隊不知去向,日軍首領認為此事蹊蹺。
為防止國民黨軍隊撤往南京西南邊的山區,日軍從上海出動了兩個精銳師團與另外一支部隊在南京東南重鎮湯山連接起來,形成了三麵對南京圍攻收縮之勢。同時抽調近萬名官兵在湖熟、祿口至寧蕪公路小丹陽段布下封鎖線、火力網;又在湯山至土橋、淳化鎮至雙橋門一線實行嚴密封鎖,出動數百輛坦克、裝甲車沿公路布防,騎兵、步兵來回巡邏——而青龍山恰好被圍在這兩道封鎖線內。
1939年,國民政府也注意到這一咄咄怪事,但未能查清真相。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政部、軍令部都派出專人對此失蹤事件作專項調查,但仍未能查明真相,最終也就不了了之,列為懸案。
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川軍團進入某個溶洞缺氧被困而亡。他們認為這些官兵可能躲進某處鮮為人知的巨大溶洞,後因敵機轟炸震塌洞口,致使全體人員窒息而死。青龍山地區有很多溶洞,至今尚有很多溶洞未被發現,還有很多溶洞當地政府準備開發旅遊。20世紀70年代初,青龍山區的南京礦校學生和駐軍建礦井、采煤,無意中發現幾個洞穴裏有幾頂鏽爛的軍用鋼盔、朽壞的步槍和幾具骸骨,經逐級上報,領導蘇南煤田開采工作的南京軍區周副參謀長,特陪同來青龍山礦區視察的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前往察看。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