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軸(1 / 3)

卷軸上的說的大概意思如下:

當年這個老者是個落難的皇室子弟,(他在卷軸中介紹自己身份時說的很含蓄,也很謙遜,估計是沒臉向後人提及他是誰,在當時究竟是屬於末代皇帝的類型還是皇室後裔。)

這個皇室子弟自稱自己叫做“迦難一葉”(我理解這個名字的意思,決非日本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迦”意喻佛宗,“難”指的是自己當時的處境,落難了。

而“一葉”則指他當時的心情很悲觀,猶如在大千世界裏漂浮的一片葉子,隨波逐流。)

看來“枷難一葉”並不是一個意誌堅定,做事情果斷堅決的人。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看的出來,既想一了百了,去當和尚,可是凡心未了,又放不下塵世中的事,真讓他回到大千世界裏,他又覺得自己曾經作為皇室子弟,現在再去做一個普通人,也沒什麼意思了。所以他猶豫兩難。

“枷難一葉”在逃亡的過程中來到了這個原始人居住的部落,按照他在信中所寫的原話:“歎蠻夷之滯,疑為夢之,惜身之哀憐,尚未如是------”翻譯過來就是,他都混到這份份上了,可是他發現居然有比自己混的還慘的人,想想自己,比起這些所謂的落後“蠻夷”,還算是好的了。

這種思想放在現在,就是典型的小資思想。

“枷難一葉”看到這裏的人這麼落後、原始,於是心生悲憫,就留了下來,教授他們怎樣使用鐵器,怎樣掌握正確、先進的生產技術,從而逐漸的這些原始人在他的帶動下,生活過的好了起來。

後來這些原始人十分感激這個“枷難一葉”,於是便擁戴他做了這裏的族長。(也算是讓他過了一把皇帝癮。)

在隨後的日子裏,由於原始部落不斷的進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起來,於是在一些勞動力比較多的家庭裏,就會多一些生產出來的產品,而家裏青壯勞力比較少的,相對來說生產出來的產品隻能滿足自身的需要,這樣,慢慢的就形成了貧富階級。

後來有些人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於是就想把東西拿到外麵,想去換些別的東西,但是他們部落所處的位置位於崇山峻嶺之間,所以想要出去一次並不容易,結果第一次,也就是最後一次,有五個年輕人出去了,這一去就是五年,因為沿途中遇到了很多艱難險阻,所以到了最後,隻剩下一個叫“卡羅達”的回來了。

平時“枷難一葉”甚不喜歡這個“卡羅達”,覺得他為人過於計較,做事情也比較狡詐,所以一直把他排斥在外,而“卡羅達”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想離開部落,到外麵去闖蕩一番。

後來“枷難一葉” 見去了五個人隻有“卡羅達”一個人回來了,也覺得挺不容易的,所以隻是訓斥了他一頓,並未嚴加懲罰。

豈料這個“卡羅達”在外麵呆了幾年,對很多事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心智變的更加狡儈了。

他在外麵了解到自己的族長,也就是“枷難一葉”真實的身份,(因為當時新的統治者一直沒有放棄追捕“枷難一葉”,海捕文書(類似於現在的通緝令)撒的漫天都是。)並且知道在他身上,懷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所以“卡羅達”並沒有密告當時的統治者,而是自己想一個人獨霸這個秘密,並且想取代“枷難一葉”成為新的族長。

在“枷難一葉”身上究竟藏著一個什麼樣的秘密呢?

就是刻在當初我掉下來的那塊石碑上的文字,也就是關於“靈山”的事情。 “靈山”是曆代統治者之間流傳著的一個秘密,所以在當時,隻有皇帝或者是他的直係子孫才能夠知道這件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枷難一葉”當時的身份確實不低,最低限度也是個太子。

“卡羅達”當時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並不親自出馬,而是不斷的把外麵一些信息講給部落裏的人聽,並灌輸給他們一些享樂的思想,使他們逐漸癡迷於外麵的世界,從而對現在的族長不讓他們出去顯出了極大的不滿。

這樣漸漸的在“卡羅達”身邊就聚攏了一大批被蒙蔽的年輕人,隨著“卡羅達”實力的不斷增強,終於有一天,他指示這些人發生了叛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