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如雲一夢身,不知此外更何親。
個中不許容他物,分付黃梅路上人。
——唐·大川
做什麼要像什麼
有個小和尚擔任撞鍾一職,半年下來,覺得無聊。一天,老住持宣布調他到後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勝任前職。小和尚很不服氣:“我撞鍾難道不準時不響亮嗎?”老住持告訴他:“你撞的鍾雖然很準時,也很響亮,但鍾聲空泛疲軟,沒有感召力。鍾聲是要喚醒沉迷的眾生,因此不僅要洪亮,而且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
人生如戲,隨著時空舞台的變換,隨緣任運,自能肩挑一切重任。
童年出家後,常聽師長們訓誡:“做和尚就要像個和尚,你們不要畫地自限,要做什麼像什麼才好啊!”我聽了以後,謹記在心。後來這句“做和尚就要像個和尚”、“做什麼要像什麼”在我一生當中發揮了很大的功用。
青少年時我在叢林十載生活,其中做了六年行堂、兩年司水、一年半的香燈,還兼任圖書館管理員。每至冬天,行堂最是辛苦,雙手浸泡在冰凍的水裏洗幾百雙碗筷,手掌、手背的皮膚一處處都皸裂了,連裏麵紅色的肉都看得一清二楚。那時不懂得包紮塗油,第二天還是照常工作,好像從來不覺得傷口的痛楚,隻知道“做一個苦行僧,就應該要像一個苦行僧的樣子”,任勞任怨,謙虛學習。
童年時因家境貧寒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很珍惜有書可讀的機會,為了“做好一個學生的樣子”,我自動自發,自我學習。白天忙於出坡,讀書的時間很少,我利用在圖書館整理書籍的零碎時間溫習功課,並且翻閱一些課外讀物。此外,我還每月督促自己編一本《我的園地》,裏麵有論文、講座、新詩、散文、心得報告、生活感想等等,雖然隻有自己一個人看,但從那時一點一滴地打下基礎,讓我日後在編輯雜誌、寫作撰文,乃至弘法布教、接引眾生時,都能得心應手,實在是始料未及之事。經雲:“一一塵出一切法,旋轉無礙遍莊嚴。”又說:“釋迦牟尼佛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我由躬身實踐中更加相信:一切諸法都是佛法,隻要肯發最上心,時時想到自己“做什麼要像什麼”,其所帶來的利益實在是無量無邊。
佛教僧侶必備的三刀六槌,四十八單中的苦修,我都是在早晚課誦、勞動作務中揣摩熏習;佛法妙諦則是在平日行住坐臥一點一滴的實踐當中有所體悟。在忙碌的參學生活中,我一心一意要求自己“做得像一個出家人”,所以平常對於常住的一切安排,我都歡喜隨眾,餘暇則兼行密行。就這樣,我的思想慢慢淨化,出家人的樣子自然而然地就顯現出來了。直至今日,我常教誡徒眾“不私收徒眾,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托,不私置產業,不私造飲食”的理念,其實都是源自於早年我在佛門裏學習“做得像一個出家人”所體驗到的法則。
過去叢林的教育十分嚴厲,行進時眼睛要看前方七尺處,不可左顧右盼,不可仰視、低頭、跑步、急行;站要有站相,兩手下垂,操手當胸,要知道自己站的位置。坐下時,椅子隻能坐半座,背脊自然挺直,肩膀要平,下巴要收縮。安眠時,要右脅吉祥臥。外出時,衣著要整齊,出房門一定要著長衫,出山門要穿海青,不可戴圍巾、帽子。如果威儀稍有差錯,言行些微不如法,就會遭到師長的棒打怒喝,而冤枉委屈更是常有的事。但我從來不曾挫折灰心,也未嚐頂撞懷恨,因為我始終覺得這是老師的慈悲教導,做一個晚輩後學,就應當“像一個晚輩後學的樣子”,以恭敬的身形,以感恩的心意,來接受一切教導訓誨。正因為如此,老師們很樂意教我,原本不聰明的我在千錘百煉之下居然進步迅速。
回想當初之所以在童稚之齡祝發出家,是因為從小在家鄉看到大和尚威儀庠序的法相,所以暗自發願有一天也要穿上僧袍,讓別人說我像一個莊嚴的大和尚,後來果真願不虛發。我剃度之後一直牢記這個誓言,並且常以玄奘大師的“言絕虛浮,行絕名利”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六十年來,我不曾散著褲管、身著短衫外出,我不曾穿著大袍跑步,不曾上咖啡廳與人聊天,不曾在傾盆大雨時手執雨傘,甚至地震搖撼落石崩於前也都能鎮靜念佛,不驚不懼……這些舉止均非矯飾,而是經年累月持續當年的一念初心——“做得像一個和尚的樣子”所養成的習慣。
·佛光菜根譚·
受教者,應如“虛空”接納一切,方能容受真理;
施教者,須像“虛空”無所不相,才能同事攝受。
學習什麼
常羊拜屠龍子朱為師學習射箭。“你知道射箭的道理嗎?”屠龍子朱因此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楚王到雲夢澤打獵。他讓手下人把豢養的禽獸都驅趕出來供自己射獵。一時間,天空禽鳥齊飛,滿地野獸奔逐。楚王舉弓搭箭,一會兒對準鹿,一會兒對準麋,正想放箭,一隻天鵝又從他頭上掠過,饞得他又把箭指向空中。就這樣,楚王瞄了半天,一箭沒放。這時候大夫養叔對楚王說:‘我射箭的時候,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放上十片葉子,那麼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摘引自《寓言故事》
人生在世,要想立足,應該學習的事情很多,學習做人,學習處事,學習技能,學習讀書,學習禮貌,學習自愛。世間萬事萬物、情與無情,都值得吾人學習。就拿動物來說,我們要學習狗的忠誠,學習牛馬的奉獻,學習虎豹安處深山,學習老鷹堅毅飛翔。動物的長處有勝於人者多不勝數,要學習也不容易。再就大自然來說,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如:
一、學習小草的身段柔軟。不要小看路邊一棵弱不禁風的小草,狂風暴雨能折斷千年大樹,唯小草因其身段柔軟,能安然無恙。吾人如能成就高聳挺拔的大樹,勇敢地與狂風暴雨抗衡、較量,固然很好,否則就學一棵柔軟的小草,也能活得傲然,活得挺立。
二、學習流水的遇阻則彎。江湖河海,急流滾滾;溪澗潺潺,流水清淺。水的精神,不僅僅滴水能夠穿石。尤其是遇山水轉、遇石水轉、遇舟水轉、遇岸水轉,水性不管遇到任何阻礙,都能遇阻則彎,所以能奔向大海。人如果能學到水的性格,周轉自如,能夠不揀細流,點滴潤澤蒼生,則受苦受難也是在所不計,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就是菩薩的心。
三、學習和風的成熟萬物。在炎熱的氣候中,一陣和風徐來,讓人感到無比舒暢,普世無人不歌頌春風。大自然的冷熱都是為了成熟萬物。就如陽光,有陽光萬物才能生長,有陽光萬物才能成熟。人生要能夠學習春風給人清爽,學習陽光給人溫暖。尤其講話時,所謂“好話一句似春風,良言一語如冬陽”,語言能如春風冬陽般,給人信心,給人鼓舞,則如佛教所謂“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大自然無一不在向我們示意,無一不在對我們說法,所以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四、學習虛空的無私包容。虛空有多大?哲學家、科學家們至今難以解釋,佛教講“無量無邊”。世間能與虛空相比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心。經雲“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宰相的心量能撐船,諸佛菩薩的心量能包容天地。虛空所以偉大,因為它能包容萬物,不管善的惡的都能包容在虛空之中;不管光明的黑暗的也都容許你在虛空裏運轉。心如虛空,我們的心有體大、相大、用大,比之虛空並不稍減分毫。
可惜吾人不知擴大心胸以包容萬物,不知世間萬有莫非我心中之物。人如果能學習虛空的包容,則世間萬有都如我的兄弟姊妹,世間萬物都是助長我們生存的助緣,世間萬法都是我心中的藝術。
所以,吾人要學習什麼?在宇宙之間,就是學習自然界,學習小草、流水、陽光、虛空。吾人真能學到大自然的奧妙與啟發,才不愧為萬物之靈。
·佛光菜根譚·
學習,能在無助孤獨中使你快樂;
學習,能在疑惑困頓中賜你智慧。
開卷有益
宋朝太平興國年間,太宗命李防等人編寫了一部分類百科全書,收集摘錄一千六百多種古籍。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看完,遂定名為《太平禦覽》。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讀這麼部大書太辛苦,就去勸他少看些。宋太宗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我並不覺得勞神。”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讀書,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
摘引自《成語故事》
開卷有益,這是古人鼓勵學子讀書的話,但是到了今日就不一定如此,可能開卷無益,甚至開卷有害。譬如色情書刊、八卦刊物、邪知邪見的書籍充塞了書店書攤,以這樣的書籍,讀者閱讀以後心靈能不被牽引墮落,就已經是幸事了,哪裏能稱得上開卷有益呢?
有一天,閻羅王開庭審判,他對甲小鬼說:“你在世時殺人、搶劫,胡作非為,判你墮入地獄百年,之後出生為人。”接著對乙小鬼說:“你在世上整天隻知吃喝詐騙,無益於社會人民,也罰你到地獄受苦五十年,再投胎做人。”輪到一個新聞記者,閻羅王說:“你墮到無間地獄,不能超生。”記者聽判後向閻羅王抗議:“剛才他們兩個人種種壞事做盡,也不過罰他幾年的受苦;我隻是一個新聞記者,既沒偷盜,也沒殺人,為何會被判到無間地獄呢?”閻羅王說:“因為你寫的文章戕害人心,到現在還繼續在世間流傳讓人受害。他們兩個殺人做壞事,受害隻有一次就完了。因此,等你所寫的書籍所散發的毒素對人的影響消失殆盡,或許還能有超生的機會吧!”
現在有很多人已經不開卷了,而是上網。上網有益嗎?從正麵來說,現在的科技發達,給予人信息上的方便,上網有益。但現在的科學發展太快,心靈道德觀念來不及建立,因此網絡上一些虛幻的傳播,上網也有害!
當然,開卷有益,確實是不錯。如果你開卷學習數學,可以懂得邏輯;如果你開卷學習文學,能夠學到詩詞美感;如果你開卷學習宗教典籍,可以學到虔誠信仰;如果你開卷學習經濟學問,就可以學習到供需的平衡;如果你開卷學習社會群眾,你可以得到和諧美滿;如果你開卷學習美術,你可以得到心靈的陶冶;如果你開卷學習海洋學,你會懂得包容萬有;如果你開卷學習政治學,你可以學習到尊重與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