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雲凝曉半開,數峰如畫碧崔嵬。
空生不解岩中坐,惹得天花動地來。
——宋·雪竇重顯
自我激勵
美國拳王阿裏在《再戰一回合》中寫道:“再戰一回合!當你雙腳站立不穩,馬上就要跌倒的時候,再戰一回合!當你精疲力竭,無法抬起雙臂防禦對手的進攻時,再戰一回合!有時,你被打得鼻青臉腫,無力再戰,甚至你希望對手幹脆猛擊一拳將你打昏過去時,此時此刻,再戰一回合!記住,一個常常‘再戰一回合’的人是不會被打垮的。”
摘引自《哲理故事》
蘇秦、孫敬讀書“刺股懸梁”,曾子一日“三省吾身”,祖逖每日“聞雞起舞”,匡衡夜讀“鑿壁偷光”。在人生的過程裏,每個人都要有一些自我激勵,所以一個人要規定自己:
一、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激勵自己不要悲傷;
二、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勵自己融入群眾;
三、每天讀一些益智的書,激勵自己增長智慧;
四、每天審視聖者的慈像,激勵自己增加善美。
做人要自己力爭上遊,如果不會自我激勵,隻靠別人的幫助,力量實在是微乎其微。所以,一個人每天在激勵自己的時刻,可以“覺今是而昨非”,可以效法聖賢而見賢思齊,可以立誌奮發向上,可以發願不達目的誓不休,可以讀名人傳記與古人為友,可以日行一善與功德為鄰,可以廣交善知識的人以能受其影響,以此來激勵自己的進步。
人生的成長,有時候需要父母的教導、老師的訓誡、社會大眾的幫助、長官的提攜、朋友的勉勵;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就如自己的身體,血管裏的血液是自己的,是自發的營養,對增進健康有最大的功效與幫助;如果打針、注射營養劑,總是外來的,利益終究有限。
如何自我激勵?有的人在自己的辦公桌上隨時寫上一些座右銘。佛門弟子晚課時都要唱誦《普賢警眾偈》,那是最大的自我警惕與激勵。
人生的旅途就像跑馬拉鬆,一路上雖然有人為我們喝彩、鼓掌、加油,但都隻是助緣,真正的力量還是要靠自我勇敢向前。
·佛光菜根譚·
自學,是成功的動力;
自律,是成功的條件;
自信,是成功的方法;
自尊,是成功的要素。
喘一口氣
城郊寺廟裏來了一中年婦人,她近來總失眠,做什麼事都沒有激情,很想了卻塵緣,遁入佛門……方丈是個懂醫術的,切完脈,觀完舌苔,微微一笑:“施主心中有太多的苦惱事,體有虛火,並無大礙。”婦人便把心事向方丈說明。方丈很隨意跟她聊著,鋪紙展墨,邊問邊寫,左邊寫苦惱事,右邊寫快樂事,然後把寫滿字的紙放到婦人麵前:“你把苦惱事看得太重了,忽視了身邊的快樂。”方丈讓人取來一盆水和一隻苦膽,將膽汁滴入水盆,膽汁在水中淡開,很快就不見了。方丈說:“膽汁入水,味則變淡。人生何不如此?不是您承受了太多的苦痛,而是您不善用快樂之水衝淡苦味啊!”
摘引自《哲理故事》
工作一段時間後,需要休息一下;運動員長跑,途中希望停下來喝水。在中國,勞工有“抽煙時間”,美國有“咖啡時間”,主要都是為了讓大家喘一口氣。
機器運轉一段時間後,需要關機,讓機器休息一下,何況是人?如何才能喘一口氣呢?
一、子女願意承擔家務,讓母親喘一口氣。有個家庭,爸爸每天上班八小時,兒女每天上學也不少於八小時,大家都覺得很累很辛苦,心想:媽媽在家不用上班,最輕鬆。一日,媽媽回娘家,把家務留給父親、子女分擔。身為一家之主的父親開始分配工作:大女兒擇菜、洗菜、洗碗、整理廚房,小兒子打掃庭院、為花草澆水、喂食貓狗、清洗鳥籠等。早上起來,爸爸忙了兩小時總算把早餐準備好。接著又是午餐,又是晚餐,一天下來,直說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大女兒擇菜、洗菜,整理廚房,也大喊好累。小兒子掃地澆花,一天下來也說實在吃不消。爸爸、女兒、兒子這才發現,原來媽媽平日一個人要做這麼多家事!從此以後,大家都主動分擔家事,讓媽媽喘一口氣。
二、師長適量減少作業,讓學生喘一口氣。學校裏,語文老師要學生背諸葛亮的《出師表》;數學老師要學生把數學習題做完,明日交卷;地理老師要學生畫好一張全國山脈分布圖;體育老師交代,為了下個月的校際比賽,放學後全班同學到操場練球。可憐的學生開夜車,加快步伐,也難以應付繁忙課業。隻有老師減少作業,才能讓學生喘一口氣。
三、政客停止口水爭執,讓社會喘一口氣。每天早上打開報紙,全版都是吵吵鬧鬧的社會新聞;等到中午打開電視機,多少血腥暴力的新聞,這裏是開會吵架扭成一團,那裏是競選口水糾紛不斷。每日自己工作已經很忙累,媒體報道的這些紛紜擾攘的社會新聞隻會讓人更加心浮氣躁。不知能否不要再吵鬧,讓大家心平氣和地共處,讓社會大眾都能喘一口氣?
四、民眾做好垃圾分類,讓地球喘一口氣。現在社會進步,物質豐富,使得垃圾量大幅增加。垃圾沒有做好妥善處理,任意棄置原野山林,結果滿坑滿穀的垃圾汙染了水源,破壞了清新空氣,導致天不再藍、雲不再白、水不再綠、山不再青,大自然的青山綠水被破壞了。隨手做好垃圾分類,可能的話,請盡量減少製造垃圾,或是把垃圾變資源,回收利用。唯有人們都重視環保,才能讓地球喘一口氣。
·佛光菜根譚·
節省可以醫貧,滿足可以醫貪,
恬淡可以醫躁,寬厚可以醫嗔,
隨緣可以醫執,讀書可以醫俗,
正念可以醫心,慧解可以醫邪。
應答
齊景公宴請大臣,酒後餘興未盡,提出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一支箭也沒中靶,然而大臣們卻在那裏大聲喝彩:“好箭!好箭!”景公聽了,把弓箭重重摔在地上,傷感地對弦章說:“我真是想念晏子啊。他死了已經十七年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願意當麵指出我的過失!”弦章答道:“這就是大臣們的不賢啊!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論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上行下效,不是嗎?國君喜歡什麼,臣子就學著用什麼。十七年來沒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晏子去世後,您就不再喜歡聽人家批評您,而隻喜歡聽奉承話造成的呢?”
摘引自《春秋故事》
記得六七十年前中國的私塾,入學讀書的稚齡兒童最初都先要學習“應對”,以便將來跟人談話時能應答得體。在我的記憶裏,先生說“天”,我們要對“地”;先生說“手”,我們要對“足”;先生說“山”,我們要對“水”;先生說“牛”,我們要對“羊”。如此學習久了,說話應對如儀,還能寫對聯。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喜歡吟詩作對,因此有不少巧聯妙對傳世。在佛光山的大雄寶殿,曾有湖南才子張劍芬以殿內的三寶佛為題寫下一副對聯:“兜率娑婆,去來不動金剛座”,這是說中間的釋迦牟尼佛;“琉璃安養,左右同尊大法王”,這是說兩旁的藥師佛與阿彌陀佛。張先生針對兒孫超度先人,還做了一首感人至深的對聯:“永念親恩,今日有緣今日度;本無地獄,此心能造此心消。”裏麵蘊含至深的佛法哲理。
現代的學校教育再沒有學習“應對”的學科,所以一些現代人的應答真是千奇百怪,茲舉數例如下:
一、絮煩太長,答非所問。有的人,你問他一句簡單的話“你吃過飯了沒有”,他的回答可以從早上起床做了什麼運動,繼而述說家中的情況,乃至出門前朋友來電、路上塞車等,說了一大堆話,到最後有沒有吃飯,忘記了回答。
二、惜言如金,問答過簡。有時候一個問題,問者問得簡潔,答者要明白論述,讓人了解。例如,人問:“昨天晚上睡得好嗎?”他要回答:“睡得很好,感謝您準備的棉被很暖和。”但是他隻回答:“好!”給人的感覺,好像多講一個字都不願意,甚至於回答的話隻在口中“嗯哼”一聲,語音不清,這就是沒有教養,不能有問必答、有答必明,實在可惜。
三、就題回答,附帶說明。能夠就著問題回答,本來是很好的應答,但有的人就題回答後附帶說明作長篇大論,也會讓人嫌惡。例如,一般講演為了台上台下交流,都會讓聽眾提出問題。但有些先生女士,提問題時忘了自己是提問人,一時興起,反客為主,滔滔不絕地發表高論,這就是不懂得拿捏分寸,不會應答。
四、話匣一開,難以煞車。記得有一年奧運會在倫敦舉行,開幕典禮請英國女王主持。事前大家都在猜測女王應該會長篇大論講說體育的重要。但當時還很年輕的女王,隻把右手舉起,說了一句:“我宣布奧運會開始。”頓時會場響起如雷的掌聲,久久不息。可見講話如林語堂先生說:“講演如少女的裙子,愈短愈好,愈有青春氣息。”常見一些典禮場合,應邀出席的來賓,因為地位比人崇高,主人禮貌性請他致詞,他一上台拿起麥克風,就開始發表演說,沒有十分二十分鍾不會罷休。其實這種應酬場合,三五句話就足夠表達祝賀之意了,為什麼不懂得惜言如金呢?
·佛光菜根譚·
以靜心對動心,以好心對壞心,
以信心對疑心,以真心對妄心,
以大心對小心,以無心對有心。
老人自愛
趙王派遣使者帶著名貴的盔甲和快馬到大梁慰問廉頗,看他是否還可用。郭開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使者很多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見麵後,廉頗在使者麵前一頓飯吃了一鬥米、十斤肉,又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用。使者回來報告趙王:“廉老將軍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就此認為廉頗老了,不堪用了。
摘引自《戰國故事》
世間凡是對立的事物都會成為問題,例如男女兩性就是社會問題,家庭老小就是家庭問題,乃至貧富有無都會成為人際問題。處理人的問題,除了社會公共福利,自我自覺、自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