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的千家萬戶正飽受著從人間到地獄的煎熬之苦!這些天,震天動地的槍炮聲已經令每個人惶恐的不能再惶恐!那種煎熬就如眼睜睜看著!耳生生聽著!看著,聽著惡鬼夜半敲門! 當當……那一聲聲幾乎要把每個人的心膽敲碎!
王海通已經舉家遷進了南京中西城的難民區,這所難民區是隨著戰事迫近而臨時成立的。起初,難民區成立原是師出有名,原是金陵大學校董杭立武為保護學校教育機構免遭戰火塗炭,便聯合當時留駐南京的十幾位外國人一起上書南京市政府,要求南京政府效仿上海國際難民區和其它歐洲戰事國的安民慣例,也在南京成立一個難民區,也叫中立區,即南京難民區,亦稱為:南京國際安全區。如果一旦戰火燒起,依照國際法,難民區便可以享有特權,便可以保護學校學生還有那些手無寸鐵的市民免遭戰爭屠戮,更可以保護外國人在南京的生命財產安全。
南京市政府迫於外國使館的壓力,便把此倡議正式上報給南京國民政府。國民政府為了博得國際社會及國際輿論的支持,便正式下發批文通告:以美國駐華大使館所在地—— 金陵大學及其附屬學校,還有鼓樓醫院為中心,在其四公裏方圓內劃定戰爭中立區(難民區),既國際安全區。同時,由南京市政府專門下撥一部分資金,糧食,醫藥等物資以維持安全區的運轉。並規定:為了彰顯其絕對中立性和非軍事化,安全區以內及周邊決不允許有軍隊駐紮,安全區內的治安秩序由治安警察來維持。於是,1937年11月12日,南京戰時難民區即南京國際安全區正式掛牌成立,德國人約翰.拉貝為主席。因戰事惡化,難民區並於12月8日正式對難民開放。
一開始,大部分南京市民對難民區的成立並未看作是一棵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隻當是國民政府在搭台子唱戲而已。大多數人都認為,一旦打起仗來,就憑那一塊幾尺見方的木牌子就能擋住日本人嗎?還不如關起門來呆在自己家裏更安全。可隨著日本兵在大上海殺人放火的消息越傳越近,隨著一家又一家的人開始走出家門逃難,人們這才意識到,難民區或許才是最好的避難所。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湧向難民區。一時間,不到四平方公裏的難民區竟湧進了十幾萬難民,就連冰天動地的大街上都支起帳篷睡滿了人,後麵還在源源不斷的湧入。無奈之下,約翰.拉貝隻好命人架起了警戒欄杆。畢竟,安全區就是彈丸大的地方。房子,糧食,醫藥根本不夠這麼多人支配。到時,不用說救人!恐怕會要有很多人凍死,餓死,病死在難民區!
王海通一家倒沒有露宿街頭,在親家張誌勳的安排下住進了難民區內的交通部大廈。現在的交通部大廈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收容所,但不是一般難民的收容所,住進來的都是政府要員的親戚及南京一些社會知名人士。當初,張誌勳已想到張小梅不會跟他一起走。於是,便替女兒找好了第二條退路,替王海通一家在難民區尋了個安身之所。
張小梅這幾天已沒有了害喜的症狀,胃口也大好起來,特別想吃中山門的小籠包,南京路的鴨血粉絲,想吃幾口新鮮水果,龍眼,荔枝,葡萄……時不時在她眼前晃來晃去,饞的她一嘴的口水。
王海通在一旁看在眼裏是既愧疚又難過,他覺得對不起張小梅更對不起小梅肚子裏的孩子,可他又到哪裏去買這些東西呢?這真是一戰熄百業!這都是城外那幫掠城的倭寇賊子放的災禍!現在金陵市麵是物價飛漲!白米,蔬菜,雞蛋,煤油的價格都漲到了天上,一塊水豆腐都賣到了幾百塊,想喝一碗黑芝麻糊糊都成了奢求,那些飯後點心,消遣水果更是成了天上瑤池的貢品了。好在,張小梅還有蘋果可吃,而且是新鮮的山東棲霞蘋果,那是王海通離家時特意帶上的。
王海通之前也跟著王靈璞一起做過水果生意,雖然中途撤足,但卻養成了果品養生的習慣。所以,要在以往,張小梅想吃的這些反季節水果,市麵上雖然沒有,但在王家卻可以吃到。因為,王家自有一套獨特的水果保鮮方法:窖藏。但今年,南北都是戰事,誰會為了嘴邊填牙縫的東西奔命呢!所以,王家的地窖裏也隻有一筐蘋果壓箱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