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兒簡單的梳洗過後便來得到了前院,她這才發現,糧食早已經裝在了車上,三輛馬車都裝滿了,一共五千多斤大米。剛才嘈雜的腳步聲原來是大家從地窖裏往車上搬糧。
這次劉玉春算是傾其所有了,他幾乎沒給以後的日子留一點餘糧,更沒有給自己留一點退路!白浪看在眼裏是既感動又心酸,他沒有想到劉玉春家裏會藏著這麼多糧食。對於江南鄉下富紳的那份私心他是再清楚不過,藏金不如積穀的理念是從老輩傳下來的,可像劉玉春囤這麼多的還真不多見。要知道這裏可是江南魚米之鄉,每年收上來的新米可都堆滿了糧倉。由此可以看出,這個劉玉春絕對是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守財奴,他知道吃到嘴裏的才叫糧食,世事無常,誰知道來年能不能收下新米?
“劉老爺,你不會是開糧鋪的吧?”
董雪兒也一副驚訝之色。
“謝謝你,劉老伯,你可是救了棲霞寺幾萬條人命。”
白浪一臉的尊敬之情。他說的是心裏話,想劉玉春這樣每天數日子過的守財奴,今天能有如此慷慨之舉,實屬大仁大義!他或許是眼見王明貴的村毀家亡讓他心生頓悟,知道與其留著讓日本人搶了燒了,不如拿出來救自己的父老姐妹兄弟。
劉玉春給大家安排了一頓豐盛的早飯。他把家養的二十多隻母雞全殺了,董雪兒她們一人一隻。這下大家可吃開了花,董雪兒也不顧女兒家的吃相,撕下一隻大腿就啃了起來,在棲霞寺的這段日子可是比苦行僧還苦。董明和董浩雖然呆傻,可也知道肉好吃,一時間吃得是滿嘴流油。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劉玉春還準備了兩壇上好的女兒紅,可白浪沒有讓大家喝。
一隻雞下肚後撐的大家直想打鳴,董雪兒有些不好意思的捂著嘴,一個女兒家和一群大男人搶吃,難免有些失態。
“劉老伯,客氣話就不說了。我們還要趕往天水庵,你老就不用跟去了,到時回來還在你家會合。”
白浪一邊說著一邊有意無意的看了看董雪兒,他是在等著董雪兒搶白。
董雪兒沒有說話,白浪把該說的都說了,也說到她心裏,她懶得搭理他。
白浪留下十個人和劉玉春一起看糧,臨行時一再囑咐,一定要有人到村口放哨。特別要留意下關方向,最好能放遠哨。如果日本人來了,千萬不要和他們硬拚,能留下條命就有報仇的機會,有命還怕報不了仇!
天水庵是遠近聞名的一座尼姑庵,它始建於清初。據說,一開始它不叫天水庵,因它依水而立,距離滾滾東去的長江水不過百米,故名依水庵。起初,依水庵也沒有什麼出奇之處,後皆因庵內一口水井讓它一下子聞名遐邇。這口水井深不過幾米,乍眼一看就是一口普通的吃水井。這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這口吃水井的井水就有著神奇的力量。每到長江洪水泛濫之時,井水就會上漲,小災小漲,大災大漲。而且,十有八九靈驗!因此,每次看到井水的水位有所變化,依水庵的主持就會派人四處告知,她們相信這是菩薩顯靈,天賜神水來拯救世人。要知道長江水患可是連年不斷!每年死於洪災的人可是不計其數!因此,依水庵的這口水井就被方圓百裏的人們奉為神井,井水也被奉為天水,天水井也由此得名。有道是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依水庵有了這口神水井,香火便極其鼎盛,一點也不亞於背靠皇城的棲霞寺。為了責實循名,依水庵便改名為天水庵。
天水庵董雪兒隻來過一次,杜蘭月卻是每年都來燒香許願,至於靈驗不靈驗也隻有她自己知道。去年她陪著杜蘭月來過一次,在她眼裏,天水庵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尼姑庵,庵宇也沒有棲霞寺殿閣嵯峨。天水井就是一口普普通通的水井,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可看著人們三拜九叩的虔誠樣子,她也禁不住感歎天水井的神奇。
傍晚時分,董雪兒她們終於到達了天水庵。死亡的氣息仍一路隨行,江水中仍時不時有屍體漂過。
董雪兒憑借寂然法師的親筆書信很快就見到了清心師太。同時,她也發現,天水庵內並沒有湧入多少難民。她問過領路的小尼姑,大概不過百人左右,大部分都是女人和孩子。她們是在沿江逃往漢口途中不得已留下的,路途遙遠,她們怕客死在半路上。
清心師太已過古稀之年,可看上去卻麵容清白,步履輕盈,一點也不像七十歲高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