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程咬金挺不住了(1 / 2)

李世民毫無疑問的接受了李言的提議,當即就開始了擬旨。

“朕即位以來為政勤懇,儉以養德,奈何關內大旱……”

“今朕以朝廷之名,向天下借糧,用以賑災,凡借糧者,皆記於頑石,石立城下,三月後還之,糧歸石方毀。”

“若有捐贈者,記其名於碑,表其功績,立百世而不毀,彰萬代而不隱……”

聖旨的內容自然比李言敘述的繁雜了很多,用了大量的修飾語句。

李世民為了確保此次大旱能夠順利度過,甚至願意為借糧者也立上一塊碑,但這塊碑卻是會在三個月後等糧食還清便要銷毀的。

在李世民擬完聖旨之後,今日的大朝會也沒人再討論別的事情了。

現在所有的官員及其背後的家族,都要回去好好的考慮一番籌集錢糧的數額,以確保不丟自家的臉麵。

……

早朝過後,這封借糧、籌捐的聖旨便貼在了長安城的城門旁,負責傳信的將士也是飛快的前往了各地,開始宣布此番決議。

“這朝廷要借糧?能還上嗎?”

“你傻啊,沒看到聖旨上說會把數額記錄在石碑上,等糧食還清之後才劃去名字,銷毀石碑麼。”

“等等!捐糧的人名字會永遠刻在石碑上?姓名永世流傳?這……嘶……”

聖旨已經張貼,便吸引到了廣泛的關注。

很顯然,沒有人會拒絕此等誘惑!

即便是平日碌碌無為的百姓,也想要抓住這個名傳後世的機會。

畢竟如今大旱的隻有關內道,其餘各地的百姓家中還是有多餘的存糧的。

“我捐五斤糧,借十斤!”

“我捐二十斤!家國有難,我大唐兒郎怎能袖手旁觀。”

“我那十斤也改成捐的吧!”

消息一經傳開,便有大量百姓響應。

大部分人都直接選擇了捐糧,很少有人是選擇借這個選項。

在這個時代,一般隻有名門世家才能擁有名傳後世的機會,尋常百姓哪能擁有留名的希望。

因此,原本李言為世家門閥這些巨頭準備的勒石記功,反倒是吸引了大量的散戶,一時間各地都收集到了不少糧食,隨時準備送往關內道。

半日後,收集錢糧的統計之處,總算是有士族出現在了此地。

“太原王氏,捐銅錢五萬貫,糧萬石。”

“範陽盧氏,捐銅錢五萬貫,糧萬石。”

“清河崔氏,捐銅錢五萬貫,糧萬石。”

“隴西李氏,捐銅錢五萬貫,糧萬石。”

“……”

五姓七望瞬間到齊,捐出了相同數額的錢糧,一看便知道是提前經過了商討。

在五姓七望之後,一些稍弱於他們,但同樣名身顯赫的望族也來到了此處,登記了捐糧。

他們的捐贈明顯比五姓七望少了一個檔次,但卻是按照名望地位確認的具體數額,即不會太少,也不會超出自身應有的檔次。

“盧國公府,捐……”

“潞國公府……”

“翼國公……”

緊隨世家門閥之後,各位國公府也派人前來登基,進行了昭告。

短短一日之內,幾乎長安城中所有有名有姓之人都完成了捐贈,登記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