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草場(1 / 2)

石碑的東邊和北邊,就是三座大小不等的大型的經幡塔,最大的那座經幡塔劉墨昂目測直徑最起碼也得在六十米!

三座經幡塔上麵掛滿了五彩的風馬旗,在山風的吹拂下,這些風馬旗發出歡快的“嘩嘩”聲。

而在石碑的周圍,則堆滿了大小不一的瑪尼堆。

這些藏胞用石頭堆起來的瑪尼堆和那些經幡塔、風馬旗一樣,都寄托著藏胞的祈禱和祝福。

站在這裏環目四周,劉墨昂才感受到了一種真正的磅礴和大氣。

身後和對麵十公裏之外就是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山,向東向西都是一眼看不到邊、起伏平緩的草場。

數不清的犛牛在草場中悠閑地吃著草,偶爾響起一兩聲藏獒那獨有的、低沉的叫聲。

這裏雖然沒有內蒙大草原那麼廣袤,也沒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魅力,但站在這裏,老劉卻能模糊的感受到一種叫做“天人合一”的境界……

好吧,那是老劉自我膨脹了……

別以為你站的高,你就真的能夠摸到天,你就真能和太陽肩並肩!

醒醒吧……

於是老劉晃了晃腦袋,開始向回走。

不過老劉並沒有沿著國道原路返回,他先是向北走了一段距離,真正的進入到了草場之後,這才往回走。

這一片草場中的犛牛並不多,養的山羊和綿羊的數量看起來也不多,偶爾還能看到幾匹藏馬。

和遠處的草場比起來,這塊草場養的犛牛和羊的數量要少的多。

但老劉知道這是為什麼,因為這塊圍欄草場就是二大爺家的草場。

二大爺得病之前回老家的時候,經常會說起高原這邊的事情,其中就有他家的草場。

藏北牧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和食物來源就是犛牛和羊。當年二大爺落戶到堆靈的俄八措小隊時,政府就給他分了一片草場用來養牛養羊。

二十多年前的時候,這裏的牧民人均可以分到大約四千畝的天然草場,二大爺當時一家兩口人,加起來就是八千多畝的草場。

當然,那時候的草場管理還不像現在這麼嚴格,那時候很少見到用圍欄圍起來的草場,不像現在,幾乎每家的草場都會用簡單的圍欄圍起來,形成圍欄草場。

據二大爺講,那時候他兩口子一共養了四十六頭犛牛和五十多隻綿羊,還養了六匹馬。

這個數量算是中規中矩。

放牧的都知道一個詞,叫做“草場載畜量”。

草場載畜量是衡量草場生產能力的重要指標,是指放牧期內單位麵積草場所能放牧牲畜的頭數。

這個指標通常是每公頃草場上平均放牧牲畜的頭數來表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用牛來做單位,但在南太平洋的新西蘭還有我國,都是用羊來做單位。

在藏北牧區,一頭綿羊或者一頭山羊都等於一綿羊單位,一頭犛牛則等於五個綿羊單位,一匹馬等於六個綿羊單位。

藏北牧區屬於高寒草場,自然條件很惡劣,所以載畜量自然無法和蒙古大草原相比。

別的地方老劉不知道,但他二大爺當初說這邊的事的時候曾經說過,在當曲卡縣,養活一頭犛牛需要大約一百三十畝的天然草場,養活一頭羊則需要大約二十六畝的天然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