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閣臣的青睞(2 / 2)

狀元自然是與眾不同,就連國子監領到的衣服都是紅色的。

但凡狀元最後官當的都不小,而且都是當時內閣看好的人物。這無需質疑,因為楊廷和此刻與狀元郎之間的狀態就能看的出來。

兩人正想談甚歡,時不時楊首輔都需要捋著胡須點頭讚許一番。

袁宗皋注意到沈秋正看著那邊,於是笑道:“羨慕吧!狀元就是這待遇。楊維聰的策論確實寫的不錯,連我看了都得連連叫好。

不過你也不用擔心,他在經濟財賦這一塊沒你看的透徹。這話是楊首輔親口說的,他可指望著你小子將來幹點實事出來呢。

你小子以後好好幹,前途不一定比他差。”

這個他自然是指的狀元楊維聰。

這時楊廷和似乎也感受到這邊兩人正看著他,於是轉頭對二人點頭致意。使得沈秋趕忙回禮。

當然,其他幾位官員也沒有閑著,紛紛同自己看好的新進士們攀談。而這一幕絕對羨煞後排的進士。

得閣臣青睞,多大的榮耀啊。

至於沈秋策論寫了什麼,能讓幾位閣臣都對他另眼相看。

其實除了裁汰冗官外,最大的一點便是五十年後張居正改革施行的一條鞭法。

雖然如今明朝還沒有到那個程度。但是問題已經凸顯出來,而且這一政策在幾年後張璁任首輔時期就已經局部施行,足見這一時期,這已經是個不小的問題。

所以如今寫上這條,自然會引起當權者的重視。

整個策論中,沈秋最作死的一處就是提議對東南沿海經濟的扶持,並且率先將商業稅作為一種不同於往日對店鋪征稅的稅種劃分出來。

這也就是閣臣會商決定沈秋不上一榜的原因,畢竟大明立國之本是傳統士農工商的四級劃分。

而沈秋的提議,有將商的地位上提的意思,這在傳統四級裏是並不太好的表現。

古人認為,若是社會風氣走向崇尚不勞而獲的倒賣商人。那麼社會人人都爭相效仿這些商人,倒賣商品,掙輕鬆錢,整個社會的農業基礎就會垮掉,沒人願意辛苦開荒種地,那大家吃什麼?國家從那裏收賦稅?

這是農業文明邁不過的門檻,無論從國家的穩定,還是現有利益的維持,士農工商都是最好的選擇。

傳統中國得以穩定運行幾千年,這套士農工商的理論起到一定的作用。

因而,沈秋的提醒在閣臣們考慮之中,認為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而也正是因為策論的這些建議,可以使大明日益嚴重的財政問題得到解決。雖有本末倒置之嫌,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

其中不少建議都是一針見血,紮在了大明王朝的病症之上。

幾位大學士也正是因為沈秋年紀輕輕就能看到這一點,所以對他青睞有加。

他們雖然注重大明社會的穩定,但是朝廷運轉的狀況他們太清楚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他們心裏門清。

沈秋這種人,他們需要。但是具體怎麼操作,他們覺得可以商量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