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禪讓大典後,幾日以來夏侯稱一直冥思苦想,如何才能拖一下司馬懿的後腿。
如果按照曆史,讓司馬懿順理成章的進入中樞,幾年之後司馬懿將成為托孤大臣之一,會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自己的政治資本和班底。
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夏侯稱現在已經是領軍大將軍,手握北軍萬餘精銳。可是有著自己的幕僚班子的,不在是當初那個孤身一人馳援樊城的小將了。
麾下有著名士何晏、未來滅蜀的鄧艾、滅吳的王濬、剛正不阿的屈晃、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澤、和驍勇善戰的寇封。
於是夏侯稱召集眾人來府裏商議對策。
歸降曹魏,又更改姓氏的寇封被綁在了曹魏的戰車上。同時也在襄陽夜襲中救過夏侯稱的命,如今又被皇帝托管在夏侯稱麾下。寇封至此算是進入到了夏侯稱心腹的隊列了。
至於王澤雖然出身太原王氏,但是卻不會幫助同為世家司馬懿,王澤是王允這一支的,算輩分是侄孫。
王允這一支太原祁縣王氏一直和司馬家不對付,原因就是現任祁縣王氏族長王淩。
王淩是大漢司徒王允的侄子,在王允身死後,與兄長王晨翻城越牆逃回太原。
王淩早年與司馬朗是好友,後來舉孝廉,出任發幹縣的縣令,後來因罪入了牢房。
而王允此時已經身死,太原王氏主宗並沒有出手相助。
王淩便托人去請司馬家幫忙,誰知道司馬家不但不出手相助,司馬朗更是宣稱早已與王淩斷交。
直到後來曹操巡查兗州經過這裏,知道王淩是王允的侄子,才把他放了出來。
重獲自由身的王淩一番調查,才知道由於王家失勢,加上溫縣司馬家不想與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有任何瓜葛,所以索性不認王淩這個朋友,至此兩家徹底決裂。
大家如約來到夏侯稱的府上,這裏擺下了宴席,眾人依次跪坐下來。
左手邊是幕僚,首座是何晏,王澤坐在第二席,最後是王濬。
右手邊是將領,首座鄧艾,次席屈晃,最後寇封。
除了鄧艾一如既往的沉默,可能也是嘴笨,其他人都在滔滔不絕的討論。雖然大多都是些餿主意。
比如寇封,寇封認為自己武藝不凡,可以刺殺司馬懿。
小舅子王濬很快就來打臉了,一連三問。
怎麼讓司馬懿落單?怎麼保證一定成功?怎麼保證不被人懷疑?寇封真當自己是曾經的溫侯呂布,殿前刺董?
於是寇封就加入了鄧艾的閉嘴點頭大軍,端坐在案前。
王濬認為像司馬懿這樣的野心家是殺不光的,應該做的是限製他,而不是殺死他。
王澤從擔任領軍將軍司馬開始,就是帶著家族任務的。
王澤是王淩兄長王晨的兒子,是代表祁縣王家來接觸夏侯稱、試探夏侯稱而來的,此時聽見夏侯稱將溫縣司馬家樹成大敵,自然是樂見其成的。
王澤主張跟王濬差不多,雖然王澤的才學有限,並未提出什麼方案,但是引出了一個方向,那就是要在這次禪讓事件中,讓司馬家替曹家背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