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孰輕孰重(1 / 2)

在魏軍出發的當天,僥幸逃出生天的吳軍斥候將軍情帶給了高郵縣的淩統。

高郵縣府。

淩統披著毯子,坐在案前聽著斥候的描述,神情若有所思,斷斷續續的咳聲在堂內回響。

淩統揮了揮手讓彙報完的斥候下去歇息,轉而思索起來。

從父親淩操逝世以來,淩統一直謹言慎行,小心翼翼的活在東吳,除了別人詆毀父親淩操之外,幾乎任何事情,淩統都莫不吭聲。

自從前幾年平定山越開始,淩統就染上了疾病,天氣稍涼,便咳嗽不止。

若不是當時僥幸遇上隱居在豫章的董奉,多續命了幾年,此時已是墓中枯骨。

今年更甚往年,有時在夏季也會咳嗽,常常伴有血絲。

淩統知道自己的身體可能快走到盡頭了,可是明明自己才三十二歲,真的很不甘心。

兩個兒子,老大淩烈隻有十二歲,老二淩封也才剛剛十歲。

知道自己時間不多,這幾年淩統一直將兩個孩子帶在身邊悉心教導,傳授淩家武藝。

想到這些淩統的眼角就開始濕潤,淩統留下了自己的印信留給妻子,囑咐妻子照顧好兩個孩子,必要的時候以印信號令部曲投降,保全兩個孩子和妻子一命。

如果不是廣陵失陷後,高郵會麵臨被魏軍包圍的境地,淩統壓根兒不會出兵。

雖然孫韶是宗室,也是淩統現在的上司,但是淩統身負高郵守土重責,高郵就是東吳插進徐州的一顆釘子,即便淩統不去救孫韶,孫權也斷然不會怪罪與淩統。

現在陷入進退兩難境地,淩統的身體也不好,隻能硬著頭皮出兵,搏一搏魏軍的心態,看看能不能逼退魏軍。

淩統的心裏此時已有投靠魏國的想法,畢竟淩家子嗣不豐,在餘杭也算不得世家,甚至寒門都算不上,充其量隻是當地的土豪。

眼下族人部曲皆在高郵,淩統已無後顧之憂。

淩家從淩操開始,兩代人輔佐孫策、孫權。

忠誠那是沒有話說的,如果不是眼下淩統重病纏身,也不會有投降的心思。

忠誠與宗族,孰輕孰重?

經過這幾年的臥病在床,如今對淩統而言,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宗族!

畢竟宗族對於淩統來說高於孫權,何況吳王曾多次勒令自己不得為父報仇,這在複仇之風盛行的漢代,是十分屈辱的。

這次出兵援助廣陵,就是抱著戰死沙場的信念而去。

死於沙場,馬革裹屍,這是武人的宿命。

淩統點齊兩千部曲,拒絕了親衛的攙扶,自己翻身上馬,臉上充斥著笑容,高高舉起自己的鐵槍。

淩家部曲們興奮的大聲呼喊著淩統的名字。

自從淩統染病以來,這些虎賁之士已經數年未曾征戰,家主病重之事,早已傳開。

此刻看著自己心中無敵的戰神淩統,又一次帶著大家出征,還是那樣的意氣風發,部曲們忍不住高聲呼喊著淩統的名字。

隨著鐵槍放下,淩統高呼一聲,開拔。

淩家部曲們陸續排好隊列,開始向廣陵出發。

五百人乘船先行,剩餘一千五百人跟隨淩統走陸路。

淩統在城中留下了最為精銳的親衛五百人守衛高郵。

親衛們的責任僅僅是保護主母和兩位公子,如果與魏軍打不成協議,他們將會拚死護衛主母和公子撤離高郵。

方才行軍不過二十裏,淩統就遇到了自己的水軍,他們停靠在岸邊。一艘艨衝傾覆在水中,水麵上漂浮著木板。

一番詢問下才知道,水中被魏軍沉了些鎖鏈,那艘船正是打頭的頭船,船底被撞出了大洞,傾覆在水中。

看見魏軍早有對策,淩統知道此行不會簡單。

淩統會合了水軍,帶著他們一起走陸路繼續進發。

眼看著離廣陵城不遠,淩統遇到了一個魏軍營寨。

看見吳軍的到來,魏軍也沒有展開防守,反倒是一個個翻身上馬,全副武裝走出了營寨。

魏軍在寨前列出一個牆陣,淩統仔細的望了望魏軍。

發現這夥魏軍皆是騎兵,而且是以前沒有見過的,騎士的每一寸肌膚都隱藏在鎧甲之下,兜鍪也與現在的不同,隻有一雙眼睛露在外麵。

身下戰馬高大威猛,身上同樣披滿鎧甲,隻有腿部部分裸露在外。

很明顯這支魏軍是精銳,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大名鼎鼎的虎豹騎。

淩統看到這裏,心中一股涼意浮現,忍不住咳嗽起來。

魏軍陣中一名騎士騎著戰馬緩步向前,與其他人不同的是,這人的兜鍪上不像其他騎士那樣後麵垂著短黃纓,而是上豎一根赤銅色雉羽,很明顯是這夥魏軍的主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