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赤壁之戰開始,水戰一直都是魏軍的短板。
夏侯稱在荊襄時曾經問過曹仁,魏軍和吳軍的水軍究竟差在哪裏。
曹仁的回複是“戰艦”,魏國的水軍主要由“油船”、“輕船”,而吳軍則是“樓船”、“艨艟”、“鬥艦”。
雖說在樓船的建造上,魏吳兩國的差距比較大,但是艨衝和鬥艦魏國是有能力生產的。
夏侯稱在洛陽時就為了彌補戰艦上的差距,研究出了更為平穩的王濬版樓船。
雖然沒有吳軍的樓船那麼高,也沒他們的大,但是勝在平穩,更適合水性不好的北方士卒。
更是在樓船上加上了拍竿,讓這艘樓船在十七米的範圍內,可以擊碎任何一艘敵艦。
魏軍一直拿長江天險沒辦法,並不是簡單的因為他們不習水戰,更重要的因素是,魏軍無法將成規模的大船開進長江。
魏國水軍想要進入長江,在沒有拿下益州之前,隻有兩條路。
一是沿漢水進入長江。
二是走合肥水道進入長江。
三是沿淮河從中瀆水進入長江。
第一條路也是曹老板當年選擇的道路,南陽這個地方作為東漢的發源地,非常富庶,人口也多,魏國大軍可以從南陽補充物資,順漢水進入長江也是順流,可以極大減輕運輸壓力。
但是這條路現在被東吳看到死死的,孫權將都城移到武昌就是為了盯死這條水道。
第二條路是現在的皇帝曹丕選擇的道路,這條路最難的一點就是濡須口,拿下濡須口才可以進入長江,前任濡須口守將周泰,那是一個在水上摸打滾爬一輩子的猛將,而現任的守將朱桓,雖然在魏國名聲不顯,但是其人確實一個善於用兵之人。
同樣這條道路對於東吳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孫權多次從合肥水道攻魏,正是因為這條水道暢通無阻,而且拿下壽春後,可以進而取下整個中原。
張遼建造合肥新城,就是為了堵住吳軍北上的道路,終孫權一生也沒有突破合肥城,而後麵幾任合肥守將都是魏國百戰宿將,就連總督徐揚一帶的軍政的宗室,也都選用身負軍功,會打仗的宗室。
最後這條中瀆水,理論上可以從廣陵直入長江,但是中瀆水道有個問題,中瀆水道航道有點淺,很容易淤塞,所以夏侯稱拿下廣陵南部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疏通河床淤泥,同時拓寬航道,讓魏軍的大船可以從高郵直達長江。
而且由於中瀆水附近的百姓並不多,夏侯稱甚至從周圍的郡縣,調集民夫前往中瀆水道。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十一月中,僅僅持續了一個多月的工程就被迫停工了,中瀆水道結冰了。
這也是夏侯稱未曾想到的,單從地圖上來看,從中瀆水進入長江是可行的,隻需要拓寬水道,清理河床淤泥,沒想到的是地處後世江蘇一帶的中瀆水,竟然會在冬日裏冰封。
夏侯稱隻能遣散民夫,隻留下水道附近的民夫繼續拓寬水道。
這給了夏侯稱一個大大的難題,冬季氣候幹燥,適合來自北方的魏軍,正是如此,每當魏國出兵伐吳總喜歡選擇冬季。
而春夏時期雖然水位高、暖和,但是不利於魏軍出動,無論是身上的重甲還是戰馬都不能適應南方炎熱的天氣。
留給夏侯稱最好的出兵時機隻有秋季,趕在水道冰封之前抵達長江,駐紮在岸邊。
待冬季降臨後,滿載士卒進攻江東,屆時吳軍多條水道、湖泊也會受到季節影響,水位降低,可以在長江上航行的水軍將會減少。
不過這留給夏侯稱的時間非常緊迫,如果不能再開春前把軍隊撤回來,等春潮一至,對岸的魏軍將會變成一隻孤軍,除非可以全取江東,否則隻能原地困守。
夏侯稱專程跑去江邊視察地形,眼下取得廣陵舊城之後,長江的北岸算是落入魏國手中,夏侯稱正是要看看中瀆水道的入江口,能不能讓魏軍的樓船平穩入江。
現在的船隻不像後世,龍骨還沒有發明出來,夏侯稱也不是專業人士,隻是按照後世人對龍骨的影響,安了幾根作為支撐船體的骨架。
具體堅不堅固,能不能擋的住風浪,那還是兩說。
現在的船體底部都是扁平的,這樣的船在河道裏可以更加穩固,但是缺點就是容易傾覆,一旦風大浪大,船隻有傾覆的危險。
得知工程停工的時候後,夏侯稱先是帶著親衛快馬趕去中瀆水道慰問民夫,然後順著河道去看看入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