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長在確定了老鄭家同意鄭雅琴過繼後,馬上用村廣播喇叭跟大夥通知了鄭雅琴打今個起就過繼給老吳家的事兒,還說了,從今往後,就由鄭雅琴來照顧老吳太太,不用大夥在輪流去照顧老吳太太了。

老吳太太原名吳招娣,是個可憐人,七八歲的時候就給她夫家當童養媳,受盡了公婆的欺負和虐待,好容易熬到成年,跟丈夫圓了房後生了個兒子,婆家人對她的態度才好點。

然而,好日子還沒過上兩年呢,她丈夫和她公公被東瀛鬼子給殺死了,而她這時候又懷了孕,婆家人就說她肚裏的孩子是個克星,把她丈夫和公公給克死了。

明明是東瀛鬼子殺的人,婆婆愣是把這筆賬算到了她和她肚裏的孩子的頭上,非叫她墮胎,打掉這個孽胎禍根。

老吳太太自然是不肯的,結果那個惡婆婆就把她趕了出來,連她的兒子都跟著一起被趕出來了。

一個女人家帶個兒子還懷著身孕,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想要活下去,是何等的不易,就是想再嫁都嫁不出去。

誰願意給別人養兒子啊?

長大了還得幫繼子蓋房娶媳婦,有那閑錢自己娶個媳婦生自己的孩子不香嗎?誰願意做那個冤大頭啊?

為此,老吳太太一直一個人,辛辛苦苦的帶著孩子過日子,最難的時候,她還扯根棍子偷偷的出去要過飯,一年中有半年帶著孩子滿山遍野的挖野菜吃……

苦苦的熬了十幾年,孩子終於長大了,成了大小夥子,能幫她分擔活計了,本以為苦盡甘來了,結果倆孩子都去參了軍,奔赴了抗M援C的戰場。,

也是她命苦,別人家的孩子去戰場,能立下功勞衣錦還鄉,她那倆兒子卻在一次戰爭中一起犧牲在了戰場上。

兒子犧牲的消息傳回來,老吳太太整個人都崩潰了,她歇斯底裏的哭了好幾個月,精神都不大好了,頭發也徹底全白了,才四十歲的人,跟個六七十歲的老太太一般無二了。

就這樣渾渾噩噩的過了七八年,她更老也更憔悴了,明明還不到五十歲的年紀,卻成了大家口裏的老吳太太,每個人都把她當成真正的老太太了,連鄭雅琴也是如此。

上輩子,鄭雅琴自己的日子都過不明白呢,對村裏的事也不大上心,所以她一直不大知道老吳太太到底多大年紀,就是到了現在,她也是不知道的,還以為老吳太太真跟表麵看的那樣老邁無力呢。

老吳太太精神已經不大好了,也早就失去勞動力了,不過因為她是烈屬,所以每個月都有政府補發的撫恤金,一個兒子給她六塊錢的撫恤金,倆兒子就是十二塊錢。

這十二塊錢在這個年代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省著點花的話,都夠養一大家人了。

老吳太太就是因為有這筆撫恤金,才能活到現在,不然去的那場大病,就足矣要了她的命了。

現在雖然緩過來了,但身子骨還是很差,所以隊長就派了村裏的婦女輪流去照顧她。

畢竟她是烈屬,還是村裏的五保戶,村裏有責任也有義務照顧好她,確保她能夠好好的生活。

開始的時候,大家並沒說什麼,但慢慢的,就有人不樂意了。

這樣一個需要大家輪流照顧的人,已經在無形中成了村裏的負擔,大家每天在地裏上工那麼累,自己家也都有一大攤子的事兒呢,誰願意去照顧一個不相幹的老太太啊?

隊長也知道大夥心裏不滿意,但是沒辦法啊,就算大夥不樂意,他也得硬是頭皮讓大夥接著幹,總不能把烈屬扔在那,讓她自生自滅吧,那豈不是寒了九泉之下烈士的心?

再者,要是因為他的疏忽怠慢導致老吳太太死了,萬一以後上頭要追究起來,他也負不起這個責任。

其實,隊長也想過要在他夫家的大伯哥小叔子家裏選一個孩子過繼到她跟她男人名下,照顧她,給她養老送終,這樣村裏就能減輕不少負擔。

可惜,她先死了丈夫後死了兒子,村裏人都說她命不好,她也莫名其妙的就背上了克夫克子的名聲,有了這個說法,即便她每月都有不菲的撫恤金,她那大伯子和小叔子也不願意為了點錢就把自己的孩子舍出去,別人家也不樂意為了點錢就讓自己家的孩子去送死。

因此,過繼的事情就擱淺下來,沒人願意給老吳太太當兒女。

現在好了,鄭雅琴自己主動要過繼到老吳家,給老吳太太當孫女,從此,隊裏就不用再負擔老吳太太了,隊長也不用在為賣羊的事兒覺得虧欠鄭雅琴了。

簡直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