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該不該上線3G手機(1 / 3)

“從我國通信行業發展的曆程來看,通訊設備市場大約以5—6年為一個階段,經5—6年上升至一個高峰,然後經5—6年下降到一個低穀,然後再上升。當遭遇下降時,則會出對通信製造商形成巨大的壓力,實力不夠的企業,很容易在“寒冬”中消失。

手機行業則成指數曲線增長,開始增長較快,然後進入增長緩慢期,但其增長趨勢不會大起大落,雖然手機用戶增長率在減緩,但國內手機平均普及率隻有20%,相對發達國家的30%的普及仍有很大空間,尤其是即將到來的3G時代。

手機是大眾時尚消費品,它的區別與彩電等耐用消費品不同,平均壽命長達1—2年,短則3—4個月,注定手機市場是盤“活水”。

手機市場更新換代快,新技術,新應用,甚至小小的外形設計創新,都會促使手機的更新。而通訊係統設備的更新換代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且受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一旦判斷失誤,則很有可能錯過一個快速發展的機遇。甚至錯過一個時代。

其次,通信行業具有投資大,回報期長,利潤高的特點。而手機行業資金周轉快,現金流大,利潤高。

目前通訊行業正處於走出低穀,取暖回升的階段,經過這一回合,以前的暴利時代再也不會回來,企業必須適應一種長期介於暴利與微利之間的生存狀態。

而手機行業仍處於高利潤階段,盡管手機價格整體上呈下降趨勢,利潤率也隨之下滑,但手機行業利潤率仍維持在20%左右,無論與哪個行業相比這個數字都顯得高了。

雖然經過激烈的拚殺,手機行業最終較為可能的利潤率應該回歸5%左右,但就目前而言,手機行業對仍在“寒冬”徘徊的通訊製造企業而言,具有致命的誘惑,手機行業資金周轉快,現金流大,正好彌補了通訊製造企業的不足,吸引的通訊製造企業不惜飛蛾撲火。

再者,通訊製造企業長期以來靠運營商吃飯,而現在市場格局已經發生改變,運營商已由一家獨大發展到幾家競爭。

各自運營商正逐漸將挖掘潛力,提高盈利能力,以滿足用戶需求作為自身目標,而不再追求網絡的大而全,技術的先進和超前。

為了實現持續性發展,在競爭中獲取最大利益,運營商在設備係統采購的時候,不會隻選擇一家產品,避免形成“一家通吃”的局麵,這使得在通訊行業難以形成像微軟、英特爾那樣的行業寡頭。

國內的通訊企業基本屬於技術追隨者行列,很難獲取到由技術革命帶來的最初的高額利潤,如果想做大做強,必須在國內市場份額中占據優勢,但從長遠來看,這條路會越走越艱難,國內的通訊製造商需要另辟蹊徑

通訊係統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市場競爭激烈,利潤變薄。手機為個性化產品,因一款手機而一舉成名的神話時有發生(悅聽音樂手機就是如此,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手機廠商的手機)。所有的這些都吸引國內通訊製造企業,將目光轉向手機行業給,將它看做一根救命稻草。”

說完後,盧偉兵沒有下去,似乎等待著什麼。

江橋敲了敲會議桌,抬頭問道:“具體有哪些企業?”

“大概有十多家,其中以華為,中興,大漢為代表。”盧偉兵繼而說道:“華為方麵已經全麵進駐手機市場,月前,西門子移動和華為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合資公司總投入一億美元,其目的就是為了TD-SCDMA技術及產品研發,合資公司的成立,將推動TD-SCDMA在國內的進度。”

江橋低頭看著會前分發的各項數據報告,通過這些報告,江橋更直觀地了解到國內通信企業的強大,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企業這些在通信行業深耕許久的技術公司也攪進了手機行業一攤渾水中,不太妙啊。

這些通信技術公司和天宇那樣拿著一千萬資金就敢涉足手機行業的光杆公司有著本質的區別。

無論是在技術領域,人才儲備,公司管理,生產製造,市場渠道諸多方麵都有天然的優勢。

其中一份數據報告特別指出了華為去年的情況。

2003年,華為公司充分展現了業界領導者的深厚底蘊和實力,全球市場銷售同比增加42%,達到317億人民幣。

其中,海外銷售10.5億美元,同比增長90%,海外銷售所占比例上升到27%。華為產品已經覆蓋到世界五大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華為品牌不僅在國內得以鞏固,在全球也初步建立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