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安營紮寨(1 / 2)

霍武兒的名頭在苦於匈奴鐵騎下的北方民眾中傳唱的同時也在悄悄向南擴散。

平城偏僻,除卻素日往來的商人和城民並不熱鬧。

近日南城門外卻有各色熱入城。來人五花八門,有破衣爛衫的,有腰掛大刀的,全是青壯男子。

這些人一口鄉音,大多從鄉郡或是其他北方州府趕來。

作為民眾不懂什麼官府衙內的繁文縟節,每每都在府門外探頭探腦或是擊鼓求見。

府門前的驢皮大鼓便如那戲台子上的樂班,整日的被敲得咚咚作響。

都道擊鼓便是鳴冤。守門的兩個衙役不敢輕視,一開始還領著人府門堂內的兩頭跑。

雖是敲錯了鼓,但文吏聽聞前來投軍很是高興。以往帶著募兵檄文跑斷了退,各個郡縣村落張貼,民眾見了就躲,跑得比兔子還快。如今主動來投,遂忙將這好事稟告了州牧。

州牧甚是滿意,必是他治理有方,方得民心所向。雖不是募兵期,仍命文吏在府門前張羅桌椅軍帖等待前來投軍的民眾。

哪知這些青壯男子簽軍帖前都要問是否霍校尉門下。

甚至有一個不識字的摁了手印才想起來要問一句。

待得知所投之處不是霍校尉旗下,忙搶過文吏手中的筆塗花了手印轉身撒丫子就跑。

到得最後連登記的文吏都怒了。索性寫了張告示張貼在府門口。

霎時間前兩日忙得不可開交的文吏和衙役都徹底清閑了下來。

“誒,這都第幾日了?”

“十日有餘了,一日比一日來的人多。”

告示下民眾擠擠攘攘。

“唉,唉,別擠,別擠。”

“壯士,這告示寫的啥?”

“告示上霍校尉在平城關外守長城呢!”

“啊,不是這兒?既如此我要出關,去霍校尉麾下殺匈奴。”

“甚好甚好,我與你同去。”

“你等也是特來投軍?我也同去。”

“還有我還有我!”

類似這般的對話州牧府的文吏等三人已是聽得膩了。

到得近日已有人專門蹲在告示下給不識字的民眾解釋。

三人隻能瞪眼看著告示前的人如流水來來去去。

……

平城關外的幾十裏長城上各個屯長都忙得很。

值守了望台的金蛋又在城頭大喊:“二全哥,又來人啦!”

經過多日鍛煉,陳二全也不用再去確認了,熟練的跑下長城騎馬前去迎接。

話剛開始還挺高心,但隨著人數的增多,這幾日屯兵台已是有些擁擠了。

城頭上馮山抱著刀望著遠處趕來的民眾又皺起了那張似是總也抹不平的臉,唉唉歎著氣:“這可怎生是好?”

一旁的兵士好奇:“屯長,咱這回可算是有人了,你愁啥?”

“愁啥?你瞅瞅咱這屯兵台還住得下嗎?”

幾個屯兵台的屯長都在愁。

王柱子不識字,撓頭笑著捏著被他劃滿一頁橫杠的紙遞給晉楚。一個橫杠代表一個新來的兵。

晉楚又隻好一個一個的數,心下哀歎,以前是缺兵,現在看來也缺文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