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入蜀(1 / 2)

李太白在《蜀道難》中寫道:“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現如今李太白還未出生,可劍閣卻是古已有之。

餘明牽著小母驢漫步在狹窄險峻的蜀道之上,身後五十步是鬼鬼祟祟的侯希白。

自上次話題不歡而散之後,他便轉明為暗,不敢再光明正大出現在餘明身旁,隻敢在後麵鬼鬼祟祟地跟著。

餘明無所謂,隻要他還跟著,還沒斷掉石之軒的線就行。

他眺望著前方若隱若現的劍閣縣,這是入蜀的第一道門檻。

又轉首凝望著眼前的劍門山,這是劍閣的門戶。

劍門山巍峨而壯麗,直直矗立在蜀道之上,如門之僻,又如劍之直。

劍門山又分大劍山與小劍山,兩山緊密相連,橫踞蜀道,如兩扇左右大門。

而唯一的門戶便是兩山之間的一道縫隙,寬約20米。

20米的山隙之處,又坐落著一道雄武城關。

城關高約三丈有餘,橫踞了整個山隙之間的蜀道,城關大門則有四米。

隻要有那麼幾個人堵在門戶之處,手持長劍,咫尺之間便是人盡敵國。

至於兩側垂直九十度的劍山,在那個蒙昧的年代,有多少人能徒手去爬呢?

餘明想到這兒也是忍不住仰天賦詩一首:

“噫籲嚱,危乎高哉!

……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谘嗟!”

朗誦完這首千古奇作,他隻感覺身心順暢,其中寫盡了一切世人對蜀道的遐想。

至於做了一次文抄公,無所謂了,走李白的路,讓李白無路可走。

這也算是變相刺激李白作出更好的佳作吧。

餘明回首,望了望身後的侯希白,可惜隻有他一個聽眾。

此時的侯希白依舊震驚於此篇《蜀道難》之中。

餘明望去,他也忘了隱避。

隻是嘴裏斷斷續續地重複著著:“噫籲嚱,危乎高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餘明突然意識到了什麼叫做‘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

一路再無話,有的隻是小母驢‘噠噠噠’的蹄聲,與山風拂過林間傳來的一片‘嘩啦’。

到了城關底下,白底黑甲的士卒們執戟而立,目光炯炯有神。

城門半開,無有百姓進出,內裏有著一隊隊黑甲士卒。

餘明牽著小母驢走到了城關底下。

守門的士卒雙戟交加,橫攔在餘明麵前。

“來者何人,報上名來,此去為何?”

餘明麵色冷靜,不帶一絲慌亂地編造著身份:“祝綰兒,洛陽人士,此去蜀地是為了投奔親戚。”

士卒看看他,又看看他手裏牽著的小母驢。

半晌,士卒才挪開長戟,放他進城。

侯希白在他身後,沒被盤問,隻是在士卒跟前晃了什麼東西,便被放進了城。

晃的什麼東西,餘明不知道,不過大概是什麼身份證明一類的。

侯希白又是小跑著上前,似是為他解除疑惑:“他們是獨尊堡的士卒。”

“自獨尊堡接管蜀地以來,就趕走了排外專橫的川幫與巴盟。”

“然後又歸附朝廷,接受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