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1 / 1)

東西南北,是代表不同方向的空間,在“南北”的空間之中,有一些有趣的說法,略述如下:

一、南征北討:過去的帝王,常常用武示威,當他對南方發動戰爭,叫“南征”,對北方用武,叫“北討”。看起來“征”與“討”類似,實際上略有不同。過去在中國,南方的民族比較溫馴,政府用兵,隻在征服他們,隻要他們臣服,也就既往不咎。北方的民族,性格比較凶悍,經常入侵擄掠,政府就用兵“討伐”。討伐的意思,就是在征服之外,還要處罰他們的罪過。

二、南腔北調:偌大的中國,南方人講話,有南方的口音,北方人講話,有北方的腔調,所以當南方人遇到北方人,相互對談,就叫“南腔北調”。意思是指“各說各話”,各自表述。不過南腔北調縱有不同,也是無傷大雅。

三、南頓北漸:這是禪門的掌故。唐朝時,六祖惠能大師居住在廣東,宣揚的禪法以“頓超法門”為主;神秀大師在北方宣揚禪法,以“漸修”為上,於是時人就以“南頓北漸”稱之。所謂“漸修”,就是千裏之路不會一步就到,必須逐漸逐漸地到達;所謂“頓修”,就如一團雜亂的絲線難以理出頭緒,一刀剪下,立刻脫落。事實上,頓中有漸,漸中有頓,隻是兩位大師各有所宗,後代的門人弟子於是說出“南頓北漸”這一段掌故來。

四、南橘北積:這是記載於《晏子春秋》的一則寓言故事。齊國的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想要羞辱晏嬰,便在宴會上故意讓人帶來一個偷盜的竊犯,說明這是齊國人。楚王問晏嬰,是否齊國人生來就喜歡偷盜?晏嬰回答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積。”意思是說,齊國人在楚國偷盜,這不是他的本性使然,而是楚國的環境改變了他的本性,因此才會淪為盜賊。這句成語其實也在說明,外在的環境因緣,對萬物的影響重大。

五、南轅北轍:這是出自《戰國策》的一則故事,話說有一位生性固執的男子要到南方去,卻駕著馬車往北走,路上遇到許多人告訴他方向錯誤,他仍執意前行。這是說明,我們做任何事,方向目標要正確,否則任憑你再怎麼努力,永遠達不到目標,因為“南轅北轍”,方向錯誤,必然徒勞無功。

六、南船北馬:這句成語與地理環境有關,因為中國的南方,水域很多,自然需要行船;北方廣大的草原平地,往來必須走馬。因此,南方人以駕船技術高明自得,北方人以騎馬技術高超自豪。所謂“馬上得天下”,更讓北方人引以為傲。

其實,南北縱有不同,文化意義相同。中國之大,南來北往,北往南來;人類的遷徙,今日東西,明日南北。世界看似充滿變化和區別,但是人類的文化,重在融和,不在分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