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一直被人詬病為“填鴨式”教育,隻是死記名相,不去研究內涵、意義,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為沒有思想飛揚的教育,搞得現在的年輕人想象力愈來愈貧乏。當前補救之道,應該施以思想訓練,要讓他們懂得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要豐富他們的想象力,要提供他們充分的學習機會,茲舉事例如下:
一、一切事要有“一二三”的層次:要告訴年輕人,做任何事不是一廂情願,不能隻有一條道路;凡一切事,都應該有第一案、第二案、第三案……經過研究以後,再來選擇那一案。
二、一切事要有“為什麼”的問號:做任何事,必須要問“為什麼”: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需要做?做這件事的目的是為什麼?做了以後的結果又是如何?能思前顧後的把“為什麼”想清楚,將來發生任何問題都能成竹在胸,都有應變、解決的辦法。
三、一切事要有“怎麼樣”的結論:人不可能十項全能,當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全部了解,所以要旁征博引,尤其要征求別人的看法,聽取別人的意見,參考別人對這件事的想法、建議,所謂“集思廣益”,結合多人的智慧,不但能使事情做得圓滿,自己也能從中學習、獲益。
四、一切事要有“過去因”的了解:做一件事情之前,能先了解來龍去脈,懂得前因後果,明白各種因緣關係,才能全盤掌握,而不致狀況百出。
五、一切事要有“未來果”的預知:做任何事,要先預測結果,就如農夫春天播種,也會盤算秋天能有多少收成。預測未來果,不僅是評估成效合不合乎成本,更要想到合不合法,也就是要有因果觀念,不能隻知道做,不知道結果,沒有因果觀念,正如一些貪贓枉法之輩,就是因為沒有想到結果,於是作奸犯科的結果就是鋃鐺下獄。
六、一切事要有“分析說”的理解:任何一件事,未必全好,也不必然全壞,所以要把利弊得失分析清楚,才能去蕪存菁,汰沙留金。
七、一切事要有“綜合講”的統籌:做一件事,難免千頭萬緒,所以要有綜合、統籌的能力,如此才能把各分支機構、各相關單位緊密連係、配合,也才不致亂無章法。
綜上所述,所謂思想訓練,就是凡做一件事,從製訂方案、計劃開始,就要想到接下來一連串進行的步驟、程序,以及該具備的條件,例如經費的籌措、各種因緣的培養、各相關單位的接洽連係,以及各種可能發生情況,包括利弊得失的評估等,一切都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之後才能進行。因此,思想的啟發,並非隻從書本上的知識、學問就能獲得,更要從實務經驗中磨練、累積,尤其要懂得處處用心,如此日久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