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劉孔昭帶著戴升與許旆二名匠頭,匆匆來到客廳之中。
劉孔昭帶著二人,入得客廳,來到離王明數步開外,便伏身而跪。
隨即,他又向太子王明,簡介了一番這二人的姓名與經曆。
王明看到,這伏跪於地的戴升與許旆二人,俱是身材清瘦,頭發花白,但精神卻是依舊矍旺,雙眼俱是十分有神。
他更是注意到,那戴升手中,還拿著一個用布袋裝的細長之物。
王明抬了抬手,一臉微笑:“三位不必客氣,皆平身說話吧。”
三人謝恩起身,劉孔昭便轉頭對戴升言道:“戴匠頭,把你攜來的那一枝鳥銃,給殿下看看吧。”
戴升急急應喏一聲,便將那一直摩挲在手中的細長布袋,遞給上前的一名侍衛。
這名侍衛接過布袋,仔細地摸了一下,感覺無異,轉而遞給龍椅上的王明。
王明打開布袋,右手一抽,便將一支嶄新火槍,從布袋中抽了出來。
這是一支剛完工不久的新槍,整個槍身油光鑒亮,槍管厚薄一致,無疑是一支質量非常好的火繩槍。
“殿下,此物為最新打製的鳥銃。南京城破之時,被老朽攜出帶走,現獻於殿下,以為觀瞻……”
聽著戴升的敘述,看著麵前這支嶄新的槍支,王明一時間,竟不覺陷入沉思。
王明前世之時,對這所謂的鳥銃,還是有所了解的。
14世紀60年代,在紛戰不休的歐洲,出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管形金屬製火器,當時稱之為火門槍。
但這種簡單的手持火槍,既沒有照門也沒有準星,更沒有可以抵肩的槍托,僅僅能進行概略射擊,它在戰爭中的唯一作用,恐怕僅是通過大聲打放的噪聲與漫天而起的嗆人煙霧,造成敵軍心理動搖,陣型混亂,從而讓己方的步兵和騎兵,有機可乘。
而大約在1450年左右,歐洲火器研究者開始對這種原始簡陋的火槍,進行了相應的改進。
具體的改進措施為:在槍托的外側或上部開一個凹槽,槽內裝一根蛇形杆,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構成扳機,可以旋轉,並有一個夾子夾住用硝酸鉀浸泡過的能緩慢燃燒的火繩。槍管的後端裝有一個火藥盤,發射時,扣動扳機,機頭下壓,燃著的火繩進入火藥盤點燃火藥,將彈丸或箭鏃射出。而且還改進了槍托並加裝了護木,使火槍可以抵肩射擊。
自此之後,火門槍改進為火繩槍,才真正有了獨立使用的資格,同時也更具有殺傷力。
到了16世紀時,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繩槍,則是代表了當時歐洲火繩槍的最先進水平。
這穆什克特火繩槍,槍口徑23mm、質量10~11kg,全彈質量50g,最大射程250m,有效射程100m,采用機械式瞄準具,每分鍾可發射2發。雖然槍很笨重,大多時候隻能用叉形座來支撐發射,但射出的鉛製彈丸威力極大,能在100m內擊穿騎士所穿的重型胸甲,威力相當可觀。
而當時的西班牙人,就是用這種武器,征服了龐大而落後的印加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