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七章 詩賦(1 / 2)

今日天氣到很不錯,刮著些許微風,天上鋪著一片一片的雲,隨著風移動,遮得地上一會兒亮一會兒暗。

在吃了同福客棧姓李的大嘴廚子燒的一道名叫解元宴什麼的菜之後,王慶就隨這其餘考生一起出了門,朝著考場走去……

從隋到唐,再到宋,朝代在變遷,科舉製度也在不斷的發生著改變,總體上來說,是一個從不完善到相對完善的過程。

到了宋朝之後,在科舉製度逐漸完善的同時,考試也變的相對嚴格了許多。

比如糊名製,再比如謄錄,在王慶現在所在的時間,都已經出現,並且也被很好的執行下去。

宋代是一個文教極為興盛的時代,它之所以在諸多朝代裏顯得格外耀眼,除了繁榮的經濟外,文化的昌盛也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條,這裏真的是文人士子士大夫的天堂。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

宋真宗的此篇一出,立刻就激起了全天下學子的那顆躁動不安的心,不論是貧是富。

再加上‘與士大夫共天下’‘刑不上士大夫’這樣的榮譽與特權,以及韓琦那句著名的‘東華門唱名者方為好漢’宋朝的文風想不昌盛都難。

不論後來的學者怎樣評論,說它創造了一個文化盛世也好,說它是閹割武人,造成大宋積弱南渡的根本原因也罷,有一點不可否認,在研究宋史的時候,都不可能把文化這一點給忽略。

和唐朝不同,科舉製度不是一個花架子,而是真真切切的在發揮著它選拔人才的重大作用,是當官最重要的一個渠道,也是當大官的渠道。

相應的,宋代的科舉,也要比唐朝的要求切合實際的多,在這個時候想要再單純的依靠的詩賦來考取功名早已經行不通了。

在宋代,除了考詩賦外,還有三門重要的科目是必考題,分別為經義,論,策。

所謂‘“國家以科目網羅天下之英雋,義以觀其通經,賦以觀其博古,論以觀其識,策以觀其才。’就是如此。

而且相對於其它三種,詩賦還要被看的更輕一些,因為詩歌做的好,並不代表實務性的事情就能做好,這些事情,跟作詩沒有多大關係。

一番檢查過後,眾人依次進場,按照事先編號的位次坐好。

主考的官員是一個頗有威嚴的中年人,應該是從京城下來主持科考事宜的,兩位陪考官都是本地的官員,一個是東平府的府尹,另一個王慶猜不出是誰。

主考官麵無表情的宣布了考試的要求以及處罰措施之後,就宣布考試開始。

第一項考的是詩賦,題目很簡單,就是以現在的時節來寫一首詩。

一見這樣的題目,眾人反應不一,有提心吊膽長出一口氣的,也有麵露沉吟之色的。

李暢就有些不著痕跡的皺了皺眉,這個題目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並不好下收,因為題目太過廣泛,不好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