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見素的頭上的繃帶還沒有拆,連日的奔波以及傷痛和各種繁雜的事物,讓這個年過五旬的帝國左相顯得格外疲憊。
不過他卻不敢有絲毫的鬆懈,這個時候正是最緊要的關頭,必須要打起精神來應對這一切。
不僅僅為了這個國家,也為了自己。
相對於樂觀的偽皇帝陛下,韋見素對於王慶所做的安排顯得憂心忡忡。
尤其是對皇帝陛下決定留在扶風,將隴右邊軍召集一萬回來勤王,而後拖著安祿山潼關一線兵馬不讓其北上的策略,更是滿心憂慮。
對於隴右兵馬會前來勤王而不是和朔方兵馬聯合在一起,趁此千載難逢的時機一起向皇帝陛下施加壓力,爭取自己的利益,韋見素其實是不抱太多希望的。
他做官多年,而且還是高官,雖然之前因為有楊國忠在,他沒有怎麼發表過多少政見,但是對於各個節度使之間以及他們與朝廷之間的關係,卻有著一個清醒的認識。
尤其是從去歲到今年,陛下連番斬殺河西隴右的大將高仙芝、封常清,最近又逼的哥舒翰不得不出潼關,而後兵敗如山,哥舒翰投降安祿山之後,河西隴右的人馬,與陛下隻會更加離心。
在這樣的時候,他們一定會與同為軍方的朔方聯合起來對抗朝廷。
而不是乖乖的聽令,收縮防線抽調兵力前來扶風勤王。
沒有河西隴右的邊軍支持,陛下即便是再勇武,也根本不可能帶著禁軍、收攏的潰兵、臨時抓的壯丁這些蝦兵蟹將纏住崔乾佑手下的同羅精騎。
而且扶風郡距離長安過近,一旦安逆占領長安之後精騎連日奔襲之下,三日即可到達。
指望這些兵馬守衛陛下安危根本就不可能,最大的可能就是皇帝陛下落入賊手……
這樣的憂慮,這兩天一直籠罩在他的心頭,令他茶飯不香。
他曾就此事不止一次的對陛下諫言,然而陛下卻是鐵了心的要這樣做,他作為一個臣子,除了心累之外,就剩下深深的憂慮和滿心的無奈。
“陛下,微臣鬥膽再次諫言,臣還是覺得陛下應該入蜀……”
在見到了王慶之後,韋見素再次開啟了勸諫模式。
現在雖然太宗顯靈了,賜予您了一身的神力,可是您即便是再勇猛,又如何與千軍萬馬相抗衡?
這是韋見素心中最為真實的想法。
對於苦口婆心的韋見素,王慶有些無奈。
但見到他這一身的疲倦,也有些於心不忍,不想讓老家夥操心操的太多。
若是將他累垮了,一大堆的瑣事就要落到自己頭上,實在太過不值。
便笑著道:“韋卿不必憂慮,在扶風也隻是權宜之計,而且扶風轉道向南可入蜀,往西北可入河西隴右,賊兵若真的逼迫太緊,朕不管入蜀還是北進都是進退自如,不會將自己陷於死地。”
這當然是王慶說出來騙人的話。
他若真的敗退蜀中或者北上朔方之類的,現在的局麵,立刻就蹦了。
韋見素見皇帝陛下終於鬆了一點口,心中寬慰一些,轉而提出自己對於召回河西隴右兵馬勤王的憂慮。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