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 / 2)

鍾羽起身盥洗過後,出殿見到這群舞劍少年,心中不免生出不如之感,觀瞧未久,掩麵趕回房中,免防感傷。

一眾少年在殿外練劍興盡後,各自回到屋內,相互間並不交談。隨後,大殿主事之人吩咐雜役將飯菜送至各屋。

天蜀劍宗上幾代門人弟子多數都已能辟穀不食,至今修為不能辟穀者,非是求取長生之輩,也都已下山求取富貴了。

但總有那貪吃好食之輩,雖可辟穀,仍然常在宗內飯堂用飯,故而劍宗內的廚子手藝亦是世俗難遇。

鍾羽非是好食之人,府中廚子與禦廚相比也未見的遜色,然而此時口中咀嚼著劍宗內的飯菜,卻也不禁生出不願再回塵世的想法來。

用過飯後,鍾羽見大伯還未趕來,無聊之下,走到昨日晚間沒瞧上一眼的書架旁。

這書架外形樸素,並無雕刻,約有鍾羽兩步之寬,高與鍾羽個子仿佛。架上置書並不太多,最上一層,隻放有三本,分別為《聖論》、《道藏》、《阿耨多羅經》。

在大漢皇朝,除魔道中人外,不論哪一個人的書架,最上方所置典籍皆是這儒道佛三家三冊聖典。哪怕是在非我族類的妖神殿中,其妖族聖典——《妖神經》亦未敢與之共置一層。

那《聖論》乃是儒家首位聖人仲子的弟子們,錄仲子日常言語之書,又陸續增添後世儒家聖人言語於其上,全書雖是瑣碎不成體係,與天道之序卻無不相合,遂被尊為儒家第一聖典,留於後人萬世敬仰;道家聖典《道藏》則是道家首聖在其弟子冀求之下,一夜白頭,著成此書,後世道家聖人雖也多有著作,卻終難超邁先輩之《道藏》;《阿耨多羅經》則是佛門聖佛向天道連發一百零八道大宏願,上天感其至誠,遂降此經,作佛門無上聖典。

大漢皇朝統一天下已有百年光景,因有浩然府中的當世大儒相助,皇朝並無一絲衰敗景像,反倒是日趨繁盛,大有媲美上古聖皇大治之世的勢頭。

即是太平盛世,儒家之道自是君上牧天下百姓的不二法門,擇材選士,必考較其儒家典籍的通曉程度。因是之故,世俗中人雖也敬《道藏》和《阿耨多羅經》,卻遠不如修行界那般,須得徹解兩本聖典。

鍾羽在其父嚴管之下,幼時已將《聖論》爛熟於心,這時也是懶得再向它去瞧上一眼。至於《道藏》和《阿耨多羅經》,於他來說,前者稍顯玄奧難懂,後者則因教人寂滅去欲,與其本性頗是不合,也是沒有興致去多瞧上一眼。

再往下層看去,見不是儒道佛三家典籍,便是其它百家的名作,甚感意興蕭索,更加百無聊懶了。

鍾羽對書籍是有那麼一點興趣的,不過能引起他興趣的書籍乃是父親大人不淮允自己看的誌怪風月一類的雜書,而非是甚麼家的經冊典籍。

掃視了一圈書架,鍾羽不禁大搖其頭,暗道:“這天蜀劍宗太也吝嗇了!難道放置一些述及此地風物的書冊,或是先輩的趣聞軼事便不成嗎?。”

輕哼一聲,心中又想:“雖然我等未必便拜得進你劍宗門下,但若是能知道此間些許事情,將來待我等青雲直上、揚名天下之時,為你們著書宣揚一二,豈非大大地有利於你天蜀劍宗?”思及昨日那個外相俊朗,心地卻壞極的人說自己非他道中人,鍾羽心中對此仍是頗為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