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提什麼錫金、不丹,那都是南亞次大陸的邊緣,而海得拉巴作為目前的南亞最大土邦,占據著德幹高原的中央,是興盛起來的北印度必須要掌控的地方,這樣才能夠壓製住多數時間遊離在北印度掌控之外的南印度。
英屬印度的南北差距遠比中國要大,南印度的太泰米爾人曾經數次建立國家,除了印度教這個信仰之外,南北印度沒有絲毫相同的地方。
如果是艾倫威爾遜處在尼赫魯的位置,也不可能默認海得拉巴繼續處在獨立地位。
“現在我們來,如果按照阿裏真納的想法,兩大宗教分別占據本宗教多數的地方獨立建國,尊敬的大君,如果我以簡單的宗教劃分,您應該肯定是傾向於阿裏真納對不對?”艾倫威爾遜指出阿裏汗的和平教徒身份。
阿裏汗點頭,並沒有隱瞞這一點道,“如果隻有這兩個選擇,我當然會選擇阿裏真納。”
“這就難辦了!”出於實事求是的態度,艾倫威爾遜給了阿裏汗一個悲觀的分析道,“尼赫魯是不會讓海得拉巴土邦維持現狀的,而大君控製的海得拉巴土邦,不論是距離同宗教的西北諸省,還是距離東北部的孟加拉都距離很遠,按照最壞的結果分析,南亞出現了宗教戰爭,你將處於印度教的圍攻當中,而不會得到其他和平教徒的救援,實在是太遠了。”
艾倫威爾遜用實踐證明著沒有最壞隻有更壞,在沉默的阿裏汗麵前繼續道,“而海得拉巴土邦,印度教徒占據百分之八十,和平教徒是絕對的少數,一旦尼赫魯煽動印度教徒采取公投的方式,或者是什麼其他的方式找到理由,事情是真的難辦。多一句,朱納加德土邦這種推演下麵對的局勢,和海得拉巴邦類似。”
朱納加德土邦位於印度的卡提阿瓦半島,麵積約五萬平方公裏,該土邦的情況和海得拉巴差不多,居民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印度教徒,君主是和平教徒。後來,該土邦國王決定加入巴基斯坦,土邦居民堅決反對,發生暴亂。君主逃亡到了巴基斯坦,隨後印度接管了該土邦政權。
而後來引起印巴戰爭的克什米爾恰恰相反,國王是印度教徒,大部分的居民是和平教徒。克什米爾最後成了印巴戰爭的導火索。
英國撤離之前因為土邦的問題,何止隻是一個克什米爾問題,海得拉巴土邦、朱納加德土邦都是和克什米爾一樣的問題,最終隻爆了克什米爾一顆雷已經算是尼赫魯手腕不錯了。
話回來,獨立之後的印度根本就沒準備和巴基斯坦談,君主是和平教徒的就用人數多數的印度教徒公投,君主是印度教徒的就表示尊重土邦君主的意見,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這副態度應用在一切印度看得上眼的地方,一直持續到二十一世紀還是這副態度。
“一定會按照阿裏真納的意思分割麼?倫敦完全可以繼續統治南亞。”想來想去,阿裏汗不由得煩躁道,“可以繼續維持倫敦的統治,丘吉爾首相不也是這種態度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