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波茨坦會議(1 / 2)

出於對待蘇聯的某些共同立場,英美外交代表團隊,還是在蘇聯代表團到達之前,進行了一次短暫的溝通,算是知道相互的基本底線,尤其是麵對蘇聯的底線。

艾倫威爾遜並不是直接談判代表,他現在的職責和之前差不多,是外交大臣羅伯特·安東尼·艾登,和包括艾福爾在內的談判外交官之間的聯絡官。

換句話就是一個傳話的人,把首相和外交大臣的意思,傳達給直接參加談判的外交官。

這個機會艾倫威爾遜非常珍惜,心中就如同承蒙三百年大英帝國光輝歲月的感召。

像是選舉國家公務員和政客之間的關係,固然是不能過於僵硬。

如果政客要撕破臉的話,也是可以對內閣秘書動手的,隻是一般不會這麼做。

丘吉爾和杜魯門並肩而立的照片,將會馬上出現在英國各大報紙的版麵上。這一點艾倫威爾遜毫不懷疑,馬上就要大選了,丘吉爾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其實美國人還是最關心對日作戰的問題,就此問題和我們溝通過了,希望我們在此采取共同立場,促成蘇聯對日作戰。”艾倫威爾遜將第一手消息,彙報給了外交大臣羅伯特·艾登。

“和我想的差不多,這應該是美國對蘇聯現階段的主要要求。可以預計,蘇聯人不會這麼容易答應的。”羅伯特·艾登點頭道,“愛德華爵士你對東方問題有著敏銳的認識,你怎麼看。”

那要看東方問題具體是什麼?東方可大了!心裏雖然這麼想,艾倫威爾遜卻好不停頓的回答道,“好像蘇聯並沒有像樣的海上力量,難道遊泳去日本麼?”

“對啊,就是這個問題。”羅伯特·艾登笑了笑道,“談判的時候就知道了。”

艾倫威爾遜點頭,曆史上波茨坦會議關於對日作戰的大致走向,其實就是談判開始美國求蘇聯,核彈爆炸成功之後,蘇聯求美國。

在對日作戰這個主題上,英國的態度是樂見其成的,但不會特別上心。當然艾倫威爾遜知道,其實還在英屬印度的蒙巴頓將軍挺上心的,還主張攻入日本本土徹底清算。

丘吉爾和羅伯特·艾登屬於另外的主張,對進攻日本本土沒有興趣,但可以從道義上支持美國人,進攻日本本土產生的巨大傷亡,可以讓美國人多付出一點代價。

隻是想是這麼想,不能出來期望日本和美國死戰到底,由美國和蘇聯一起進攻日本,是大英帝國所期望的未來。

至於美國人的想法,想要日本投降必須在軍事上給予日本重大打擊,否則日本是不會投降的。對日作戰的主要國家是中國和美國。美國有這個能力反攻,但付出的代價太大,美國也不願意。

還有就是英國也在遠東和日本打過,但失敗了。剛結束歐洲戰場上的英國就沒有能力再到遠東和日本打了。所以美國此時隻有要求蘇聯對日本宣戰,這樣可以減少自己的壓力,盡快讓日本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