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艾倫威爾遜幹什麼去了,仔細回憶一想他做的事情還是挺多的,除了因為對日作戰的問題和蘇聯暗箱操作之外,好像還提及了蘇聯和英國現階段同病相憐的互補性。
具體話題包括但不限於,如果英國包括法國被削弱太多,西歐以後必然會以美國馬首是瞻,如果英國在和蘇聯重合的利益區,受到了蘇聯武裝的威脅,必然會引來美國的協助,蘇聯不但達不成目的,也會讓英國的勢力被美國取代。
這主要是伊朗,目前伊朗南部有英軍駐紮,北部則有蘇軍駐紮。這也是有曆史傳統的,早在大英帝國和帝俄對抗的時期,就已經在伊朗劃定了勢力範圍。
經濟方麵的話題也聊了聊,蘇聯雖然地大物博,但歸根究底是一個高緯度國家。很多經濟作物和資源要麼沒有,要麼開發成本很大。這不是讓人去西伯利亞種土豆就能解決的問題!
比如橡膠、和其他熱帶作物,蘇聯就無法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把差距抹平。英國是有熱帶殖民地的,隻要蘇聯願意付出報酬,進行貿易,這種原材料英國是願意提供的。這對兩個國家都有好處,可以迅速的從戰爭當中恢複過來。
至於其他什麼咖啡,芒果,就算是美國也沒有理由幹涉英國,出口熱帶水果進行貿易。
好像還有一個戰後恢複的想法,因為德國投降在五月,已經過了播種的季節,蘇聯也一直在進攻沒有時間恢複農業,隻要蘇聯願意拿出來一定的外彙購買,大英帝國完全可以籌集一定的糧食,幫助東歐度過糧荒。
犧牲的地方艾倫威爾遜已經決定了,就犧牲英屬印度,不定糧荒出現尼赫魯還能老實一點。至於北海道隻有兩個師團的事,不仔細回憶,他都忘了自己過沒有了。
這畢竟是一個好機會,因為他的話肯定都會轉達到斯大林的耳朵當中,蘇聯沒有人敢在這個時候對斯大林有所隱瞞。
作為過氣世界霸主,現在的大英帝國就是求穩,穩定大於一切,事情越少越好,這樣才有時間調整政策,最終平安落地,蘇聯不找事,就已經是在幫助英國了,就怕蘇聯不安分。
隻是這些話艾倫威爾遜沒有辦法和剛剛大出風頭的艾福爾分享,隻能麵帶笑容,衷心祝福對方,在這麼重要的國際會議上找到了存在感。
碰了一杯,艾福爾興致勃勃的了兩句便問道,“其實你也應該加入到正式談判官的行列當中,不然也不會沒有存在感了。”
“我們服從指示聽從安排就行了。”艾倫威爾遜謙虛的搖搖頭,他明還有事呢,要聯絡印度總督府,派出艦隊前往遠東。
在亞洲的英國艦隊足夠了,目前英國皇家海軍,如果算是護航航母那種湊數的,一共有九十五艘航母,諾曼底登陸之後,大西洋一線的製海權已經奪回,一部分力量便派往了亞洲。
其實軍盲眼中二戰美國的上百艘航母,其中將近一百艘也是護航航母。
又不是諾曼底登陸的大行動,還需要籌備,目前在亞洲的英國皇家海軍力量完全夠用,加上蘇聯自己的準備,運送個十幾萬蘇軍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