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還有對英占區的恢複,德國的英占區可是有德國工業的核心魯爾區。魯爾區到底有多重要,如果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完全體德國來,魯爾區占據了德國百分之五十九的工業產能,一旦魯爾區遭到破壞,德國就完蛋了。
當時其他包括西裏西亞工業區的德國三大工業區,隻占了百分之四十一。
更不要提現在,薩爾區被法國占領,法國還要把薩爾區並入法國,西裏西亞工業區已經歸波蘭所有。
對於一九四五年的德國來,魯爾區幾乎已經是德國的一切。隻要英占區能夠獲得繁榮,迅速就會影響整個德國。
一般的恢複性發展沒有這麼快的速度,想要快速的扭轉局勢,除了財大氣粗的美國之外,就隻有學習蘇聯的戰時計劃發展。
如果曆史不變的話,現在大英帝國有三年的時間來獨立對英占區進行恢複性生產。
如果考慮到英屬印度的獨立時間,就隻剩下兩年,不過艾倫威爾遜如果能夠回到英屬印度的話,一定會盡力將英屬印度獨立的時間延後,當然這需要十萬英屬印度公務員的配合。
英占區恢複能不能有效率,隻能依靠英國占領軍了,早在波茨坦會議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到處接受授勳,領取榮譽市民稱號的英軍總司令蒙哥馬利,就發布了《告英占區德國人民書》中指出:“收割農作物,必須積極進行,交通設施必須重建,郵電服務必須恢複。”
“若幹工業必須繼續開工。……德國人民應遵守本司令長官之命令,從事生產整個地區的生活必需品,恢複國家的經濟生活。”
可見這個從雅爾塔會議就歸屬英國的英占區,在倫敦政府眼中也是極為重要的。現在各國占領區都處在軍政府狀態,從效率上來講,軍政府應該是最能發揮這種優勢的模式。
西方盟國占領區之間均可自由來往,但仍然不得進入蘇占區。隻有在柏林,盟國各管區之間名義上才可自由進出。
既然英美法三國占領區之間可以自由來往,那麼就看誰能首先將占領區恢複了,先恢複的一定會形成虹吸效應,這一點英占區不論是人口、位置和工業各類指標,都是四國占領區首屈一指的存在。
艾倫威爾遜還列出了一個二戰期間著名的德國企業名單,克虜伯、亨舍爾、毛瑟、奔馳、萊茵金屬、西門子,拜耳、卡爾蔡司、蒂森、梅塞施密特、大眾、歐寶等等如雷貫耳的名字。
而現在這些享譽世界的德國企業,都躺在魯爾區的廢墟當中,等著有人來拯救他們。
這些在戰爭當中的支撐德國戰爭機器的著名公司,在德國戰敗這個時間,價值也跌到了穀底,在艾倫威爾遜眼中,就算是糞裏淘金,英占區也是最有價值的那個。
事實上回到倫敦的內閣秘書愛德華·布裏奇斯,也在謀劃著如何做好一個中間商。
本身愛德華·布裏奇斯對價格雙軌製,其實並不太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