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我流血又流淚吧!”艾倫威爾遜湊到伊莎貝拉波金娜耳邊喃喃道,“親愛的,今天晚上我好好伺候伺候你。”
為了實現一箭雙雕的野心,艾倫威爾遜覺得現在不是吝嗇體力的時候,年齡給了艾倫威爾遜膨脹的資本,身為英國占領區的成員,則給了他精神上的滿足。
這才是戰勝國的待遇麼,就如同美軍在占領日本一樣,拚死拚活為國而戰多年,難道登陸之後就是為了表明一下,人類燈塔對爾等秋毫無犯?
就算是處在巔峰的身體,也不能一晚上都進行體力勞動,可能是因為從伊莎貝拉波金娜這裏得到了首肯,今天的艾倫威爾遜非常的有精神。
閑暇之餘和伊莎貝拉波金娜談到了日本投降的問題,“估計現在美國人核彈在手,對剩下的日本領土,是不會讓這些領土落入蘇聯人手中的。蘇聯的海上力量還是薄弱了一點,不考慮核彈的話,蘇聯的陸軍加上大英帝國的海軍,才有資格和美國人談條件,不過這樣也好。”
“蘇聯人有這麼強大麼?我們德國差一點就攻占了莫斯科。”伊莎貝拉波金娜指尖在艾倫威爾遜的胸口畫圈圈,不著痕跡的問道。
“你們德國可差遠了,那根本不是一個莫斯科能夠解決的問題。”艾倫威爾遜還以為龍騎兵不服氣,不過也對,要是德國變成戰勝國,今天兩個年輕的龍騎兵,還用被自己占便宜?
說不定就是德國人在英國耀武揚威了,隻是考慮女人的民族情感,艾倫威爾遜倒是沒有把心裏話說出口,隻是表示德國距離勝利,沒有一些人想象的這麼近。
扯開了這個話題,艾倫威爾遜談了一下對北海道地位的想法,表示那裏是日本的農業產區,落入蘇聯手中,日本這個國家的短板就更加明顯了。本州島被美軍占領,以後的日本注定艱難。
其實德國的情況也差不多,隻是沒有日本這麼明顯,從麵積上丟了北海道的日本,和後來英美法三國占領區合並的聯邦德國一樣,都是二十多萬平方公裏。
本時空的日德兩國就已經成功瘦身了,而且和聯邦德國不同的是,德國的工業基地和資源地都在一個地方,日本本土少的可憐的資源,還有很大的份額在北海道。
這樣到了美國進行產業轉移的時候,日本人就必須比曆史上更加的埋頭苦幹才行,額外付出很多隱性成本。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能達到曆史上的崛起效果。
北海道礦藏豐富,島上有日本最大煤礦儲藏,煤炭儲量與產量均占日本全國一半以上。本就稀少的石油資源,也在北海道,北海道還是日本硫磺的重要產地。
有了北海道,日本理論上還有一些資源,沒了北海道連理論上都沒了。糧食、煤炭、硫磺等等很多資源,進口的份額隻會進一步的加重。
日本的短板會更加嚴重,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美國人覺得已經養肥要殺豬的時候,會更加的輕鬆,就算是日本想要崛起,都要更加的努力才行。
不過這對大英帝國來說倒不一定是壞事,英屬印度備案之後的英屬馬來亞,說不定可以拉回來一點競爭優勢,分一點產業轉移的紅利。
現在英屬印度的軍政長官就在為這個目標而努力,眼高於頂的蒙巴頓將軍,在日本投降的問題上,怎麼也搶不過麥天皇的主角光環。
但在巴倫爵士和建議下,很快就找到了可以威脅的對象,和日本曖昧不清的泰國。英屬印度已經派出了談判團隊抵達曼穀,決定為泰國在戰爭期間的不光彩角色,進行一番富有建設性的對話。
在英屬印度看來,泰國是完全的日本仆從國,就算不是德國和奧地利的關係。也是芬蘭和德國的關係,就連芬蘭都要給蘇聯割地,泰國想要全身而退太說不過去了。
僅僅將戰爭時期,從英法是殖民地獲得的土地歸還是遠遠不夠的,根本沒有絲毫的懲戒作用,出發的時候英國代表團已經明確了,必須要把克拉地峽拿到手。
泰國陸地南段在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最窄處僅十多公裏。向南即是被稱作“海上十字路口“的馬六甲海峽,如今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自由貿易都要經過該海峽,是當之無愧的黃金水道。
泰國這個國家之所以獨立,完全是英國和法國手下留情的結果,泰國卻不但不心懷感激,反而在戰爭當中支持日本,對大英帝國的利益造成了損害。
在美國已經把日本視為禁臠的情況下,大英帝國果斷改變了目標,把接下來的目標放在了泰國身上,並且已經準備了一係列的苛刻條件,最終的目標則是克拉地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