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授勳電報(1 / 2)

除非尼赫魯能夠找到更加強大的思想,壓住兩大宗教的不睦,不然印巴分治就是定局。

當然這個前提是,阿裏真納平安無事的情況下!

曆史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這是一個很宏觀的問題,艾倫威爾遜一個凡夫俗子是不能解答的,不過卻可以進行一些戰術修改。

現在真納還是真納,而他對麵的艾倫威爾遜現在就是尼赫魯,尼赫魯就是艾倫威爾遜。

阿裏真納對分治以後的謀劃,可以通過艾倫威爾遜的回答,判斷出來是否具有可行性。

在阿裏真納提出的第一點,也就是明確分治之後,艾倫威爾遜非常誠懇的給予了回答,“一旦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為了兩個國家,一定會反目成仇。英屬印度的存在隻是壓住了兩個宗教的仇恨,平心而論,我個人認為印度教是世界上最落後的宗教。但分治之後,憑借巴基斯坦的力量,絕對頂不住印度的進攻的,人口差太遠了。”

艾倫威爾遜可以找到無數例子,但最熟悉還是中國曆史,類似印度對巴基斯坦的碾壓的曆史,就是世界還沒有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大清和準格爾帝國的戰爭。

要是光看地圖,清朝一千三百萬平方公裏的版圖,一半的麵積都曾經被準格爾帝國統治過,光看地圖絕對的勢均力敵才對。

事實上在一短時間之內,也確實是勢均力敵,碰到英國之前的最大敗仗和通泊之戰,清軍陣亡一萬人,這是麵對歐洲人之前,清軍最大的慘敗。

不要看陣亡人數不多,但實際上是清朝建立之後第一個能陣亡萬人的戰鬥了。

能夠把在東亞範圍內打誰都像大小孩的清軍幹掉一萬人,證明了準格爾帝國的戰鬥力。

可清朝有龐大的人力儲備,旗人不夠就換漢人,準格爾死的可都是蒙古人。越往後準格爾越不是清軍的對手。

“縱觀曆史,印度教徒的戰鬥力,沒有艾倫先生說的中國人那樣強大。”阿裏真納表示用東亞的例子,概括次大陸並不合適。

“我應該代表中國人謝謝你。”艾倫威爾遜很認真的開口,至少人家比國大黨那些人誠實,“不過麼,道理是一樣的,不要提印度教徒是你們人口的數倍,資源的優勢真納先生也應該有所了解,還有工業規模,可以說任何能夠用指標衡量的,國大黨都占據優勢。當然了,弱國喜歡吹文化,文化這種分不出高低的東西,可以閉著眼睛無視客觀規律。”

“要不要,我把總督府的資源儲備和工業產能分布,給真納先生看看?”

阿裏真納默然不語,他心裏清楚,曆史上印度教徒羸弱的過往,充其量隻能給和平教徒一個心理優勢,但在各方麵的碾壓的數據之下,幾乎是沒有作用的。

這就表明穆盟的領袖承認,如果分治成功,印度對巴基斯坦的優勢是碾壓性的。

能夠承認己方弱勢,就可以繼續談,隨後就是幾個火藥桶的問題了。

艾倫威爾遜也沒提海得拉巴和其他土邦,就單獨把克什米爾拿出來問道,“克什米爾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是和平教徒,但大君是印度教徒,巴基斯坦如何看待。”

“獨立或者並入巴基斯坦,不論怎麼看,尊重民意克什米爾都不應該是印度的一部分。”阿裏真納想了一下,然後給出了果斷的回答。

“可惜那時尼赫魯的家鄉。”艾倫威爾遜愛莫能助的搖頭道,“如果真納先生覺得國大黨能夠講道理,現在應該和國大黨共同呼籲英國人離開才對。這裏麵出了什麼問題呢?肯定是有些問題,不然真納先生不會退出國大黨的。”

“反正我是尼赫魯,肯定不會放棄自己家鄉的!”此話一出,把阿裏真納想要反駁的話堵在喉嚨裏,國大黨是什麼作風,阿裏真納本來就非常了解。

隨後艾倫威爾遜又表示一旦開戰,新生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肯定會因為戰爭成為敵國。往後的時間當中會在軍事上不斷投入,因為印度的底子比巴基斯坦強大許多,長期軍備競賽下,巴基斯坦會頂不住。

“艾倫先生,是讓我放棄獨立建國的訴求?”阿裏真納麵色不善的反問,懷疑艾倫威爾遜是為國大黨做說客的。

“當然不是,但是這麼重大事情,總要從最壞的角度考慮嘛。”艾倫威爾遜矢口否認了阿裏真納的猜測,國大黨太摳,如果拿出一定的黃金,至少要比阿裏汗給的多,他本人倒是不介意做一次說客,反正肯定會失敗。

他隻是過來提醒,巴基斯坦最好先凝聚一下共識,做好打仗的準備。別到時候瞻前顧後,雖然這種提前提醒也隻是聊勝於無,最多讓印度軍隊多死點人罷了。改變不了印巴兩國的國力差距,可誰讓艾倫威爾遜是一個熱心腸的人呢,不忍次大陸的人民掉坑,所以把坑挖的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