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為了拯救英屬印度數億人民,這個時候葡萄牙提出要把葡屬果阿的問題解決,那麼英屬印度總督府,不忍蔓延的饑荒,屈辱的簽訂條約,順便把果阿的麵積擴大一些,這也是十分正常的。
這都是為了英屬印度的數億人民能夠生存下去嘛,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善政。
平心而論,葡屬果阿的麵積還是太了一些,防守起來略微有些不太夠用。就如同新加坡一樣,看起來一水的現代化武裝,但實際上東南亞隨便挑出來一個國家,都能滅了它。
新加坡需要導彈才能夠到敵國,別人隨便架起來一門二戰時期的火炮就能把新加坡覆蓋,這還怎麼打?
葡屬果阿也有這個問題,隻要印度敢於冒險,葡萄牙是絕對守不住的。果阿的安全與否,完全在尼赫魯的腦子裏。
為了團結文明世界的一員,發癢布魯塞爾會議精神,艾倫威爾遜真的不忍葡屬果阿就這麼丟了,準備趁著這一次的大饑荒,給葡萄牙一個趁火打劫的機會,把果阿的問題解決掉。
倒不是為了從葡萄牙人手中收取什麼好處,而且也談不上,用葡萄牙人的錢辦葡萄牙人的事,非常的合情合理。
隻是現在英屬印度的情況還不急迫,不過可以露一下口風,給葡萄牙一個準備的時間。
完成偷香竊玉工作的艾倫威爾遜深夜離開,回到自己的房子睡覺,第二給葡萄牙總督府一個加急電報,邀請佩德羅來到新德裏一敘。
就如同危險也是機遇那句話,大饑荒對某些人,尤其是英國人來,不一定是壞事。熱衷於搞錢的英屬印度公務員,並不一定會受到影響,不定還會得到好處。
比如英屬印度陷入困境,總督府決定出售英屬印度的財產渡過難關,這對於一直想要擴大影響力,把資本輸出的美國人來,就是一個好機會。
而且這對英國來也不是壞事,把英屬印度的資源變賣了,財富歸屬於英國。在美國已經把對英國援助斷絕的情況下,可以達到曲線救國的目的。
除了印度人可能不太開心之外,英國人會開心,美國人也會開心。打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好像是蘇聯崩盤之後,除了蘇聯人賠掉褲衩之外,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賺了一樣。
如果英屬印度的消失,也能換到如同蘇聯崩盤一樣的結果,尤其是經濟上對英國的促進,那其實也不是什麼壞事。
艾倫威爾遜會為了英屬印度的變現大計,貢獻自己的力量,百分之九十不夠,要百分之百。
至於之後等到英屬印度消失,印度共和國出現,美國人還能不能笑得出來,這就不是他關心的事情了,有權不用過期作廢,那個時候的艾倫威爾遜肯定對印度什麼影響力都沒有,沒法為美國企業討回公道。
反正就對尼赫魯的了解,艾倫威爾遜覺得美國人不一定能占到便宜。
尼赫魯倡導的是一種獨特的印度式的社會主義。它立足於民族利益,看待社會主義是一種控製資本的方式,是相對私有資本而言的,而不是思想上的立場。
混合經濟成為一種體製,成為印度經濟長遠戰略的核心。公營和私營經濟並存,以公營為主導。國家以計劃的手段對混合經濟進行有效調控。強調平等觀念,向貧窮宣戰是尼赫魯的基本觀點之一。
就算是尼赫魯的思想遠比蘇聯人柔和,到時候印度的降猛男,也絕對不會看著印度的重要資產在外資的手中的,無非就是什麼時候動手的問題。
一魚兩吃的想法已經出現了,但還要等一等才實行,他其實正在忙著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報紙投稿,用合法的手段賺取一筆稿費,刊登的主要英屬印度的內部消息,文章的開頭一般是這樣的,“據不願透漏性命的人指出,英屬印度現在的情況……”
在炎炎烈日繼續的同時,在兩大勢力代表已經出海的同時,在專員助理往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投稿的同時,戰時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已經和妻女彙合,等待著封爵的降臨。
雖然他本身就有爵位,可這個東西誰會嫌多呢,再這也是為了表彰他本人在戰爭時期的貢獻,完全是理所應當的,應該坦然受之。
至於沉默不語的女兒帕梅拉蒙巴頓,蒙巴頓將軍覺得沒什麼問題,隻是一種孩子的任性而已,再不是已經比剛剛離開英屬印度的時候,好多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