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英法煤鐵共同體(1 / 2)

其實澳大利亞鐵礦的發現,在艾倫威爾遜看來對英屬馬來亞是一個利好。有助於促進以後英屬馬來亞的發展,澳大利亞本身是不具備鋼鐵行業發展環境的。

地廣人稀的資源國吸收資本一者推高勞動力成本,帶來製造業成本過高的弊端。

且伴隨礦產出口的高額貿易盈餘,外彙往往幣值走高波動也大,進一步壓縮營收。兩頭擠壓下,製造業死亡是幾乎不可避免的結局。

簡單來就是荷蘭病纏身,像是澳大利亞挪威能夠建立起來覆蓋整個社會保障的國家,在資源型國家當中隻是極少數。

這裏麵還要刨除加拿大,加拿大是妥妥的資本主義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製造業出口是超過出口資源的,並不是一個純粹的資源型國家。相反俄羅斯越來越像是一個資源型國家了。

澳大利亞因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一個上限更高的俄羅斯。雖然澳大利亞土地貧瘠,全國生產出來的糧食,也就勉強讓澳大利亞成為一個糧食出口國,如果沒有出現更加優良的種子,澳大利亞人口一旦突破三千萬,澳大利亞的土地就無法養活澳大利亞的人口。

但在三千萬這個警戒線之下,澳大利亞是資源型國家當中過的最滋潤的。

具體到鋼鐵,鋼鐵有很多種,被出口的較多的是粗鋼。鐵礦石出口距離不是問題,但鋼加工的越精細,定製的程度越大,越趨近於買方驅動,越需要離市場近。

澳大利亞人都沒有幾個,自然是不存在市場的,世界上市場就這麼幾個,毫無疑問都在需要鋼鐵的本國境內,所以就注定澳大利亞搞鋼鐵業,和直接出口鐵礦石差不多。

粗鋼的附加值有限。因此即使賣鋼比賣鐵礦利潤高些,鋼材市場限製也不足以培育出大規模鋼鐵工業。而且同汽車一樣,鋼鐵製造業也是規模經濟,贏家通吃。

鋼鐵行業作為強國的重要行業的一個標準,從根源上就已經把澳大利亞排除在外。甚至可以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後,澳大利亞國內囤積的廢鋼,都可以積累到循環利用的地步。內部市場都沒有,搞什麼鋼鐵行業?

澳大利亞雖然煤鐵都不缺,但是非常要命的缺水,全國的幹旱地區比例,幾乎快和埃及沙漠占據國土麵積的比例差不多了,埃及都有尼羅河,澳大利亞沒有。

但既然煤鐵兩洋都很豐富,澳大利亞人口不到人口警戒線之前,雖然荷蘭病纏身,卻能夠一直過好日子。

大環境不變的話,可以一直做一個過好日子的資源國。煤鐵雖然會帶來好日子,卻也會讓澳大利亞貨幣格外強勢,扼住製造業的發展。

這些澳大利亞本身的不足,可以用馬來亞進行補充,如果馬來亞還補充不了的話,英國本土則會進一步的補充。

隻要製造輿論讓澳大利亞明白這一點,可以英屬馬來亞甚至可以讓澳大利亞駐軍,幫助英國一直守住這塊海外殖民地,澳大利亞也必然願意這麼做。

所以關於英屬馬來亞這塊殖民地的發展,最好是讓印尼成為那個反派,以敵國麵目出現。這樣澳大利亞因為自己的切身安全,會幫助英國守住馬來亞。

隻要做到這一點,澳大利亞自然可以一直做一個老賞飯吃的資源國。

艾倫威爾遜覺得,哪怕就算是澳大利亞自己的智庫,可能都沒有他這一份給帕梅拉蒙巴頓的資料上心了。

至於怎麼操縱輿論,讓澳大利亞人認可電報中的部分觀點,那就是大英龍傲嫡女的事情了。他也相信言傳身教多次的未婚妻,知道什麼是重點應該借題發揮,什麼是心裏明白就行閉口不言。

比如澳大利亞雖然麵積大,但可用國土麵積也就是英國大,這種言論就很適合在居安思危的澳大利亞政客階層宣揚。

如果艾倫威爾遜此時在倫敦的話,這幾不定已經去幾個公爵的家中做客了。

但他正在魯爾區為大英帝國服務,讓幾個想要和他這個贅婿談談的公爵撲了個空。對他懷有惡意的還有一個就在未婚妻身邊的王妹。

波恩正在洽談英法煤鐵共同體的最後談判,兩個英占區貿易委員會的副秘書長是直接談判人,艾倫威爾遜就在直線距離不到一公裏的地方,親身招待返回歐洲的海蒂·拉瑪,給予了對方無微不至的關懷。

“真是太壞了,不是告訴你不行了嘛。”海蒂·拉瑪麵色不渝清理著身體,抱怨道,“你想讓和薇薇安一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