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俘這個問題上,艾倫威爾遜表示願意談,至少正式的遣返工作也要等到年後開始。
也就是一九五一年的元旦之後,之所以答應這個時間,當然是考慮當時半島局勢已經有眉目了。
實際上艾倫威爾遜估計,現在戰爭規模已經擴大了,隻是英國畢竟在半島沒什麼影響力,不知道具體局勢,還要等美軍通知消息。
五星麥皇從一個勝利走向另外一個勝利的軍旅生涯,將會急轉直下,走向另外一個轉折點,這件事艾倫威爾遜雖然心裏一清二楚,但其他人不知道,最好的辦法就是等待。
所以先答應了池田勇人關於戰俘的討論,等待最好的時間來辦事,非常順理成章。
之所以覺得年後最為合適,是因為那是美軍最灰頭土臉的時候,如果那個時候日本戰俘遣返的消息,在英屬馬來亞傳開,理論上是最容易利用民粹的時候,容易推行艾倫威爾遜一箭雙雕的計劃。
如果艾倫威爾遜公平的,在砥平裏戰鬥之前,美軍麵對新對手的表現,是遠遠不合格的。如果這一次戰爭是以英軍為主力,絕對不會出現第二次的一潰千裏。
要是碰上的是蘇軍更艱難,現在慈父還活著呢,蘇軍完全就是寧死也不後退一步,第一次碰上能試探從出來虛實,哪像是美軍光顧著跑。
美軍在二戰中的地麵戰場並不是主力參戰國,整個美軍就極少出現死守的情況。往往被突然出現敵人包圍,美軍第一個反應就是撤退,順便賣隊友。
英軍就是總被美軍出賣,這種光顧著自己安全出賣盟友的操作,一直到了砥平裏戰鬥才算是終止,美軍頭一次算是拿出來了死守陣地的精神。
所以在那之後,美軍陷入包圍就六神無主的情況才算是減輕,明白了依靠美國提供的優越保障死守,也不一定會被消滅。
拿出來了美軍依仗的火力優勢之後,對對手同樣也造成了影響幾十年的後果,火力不足恐懼症。
如果他是美國人,不定會預個警什麼的,不過艾倫威爾遜身為大英帝國的光榮一員,此時最為正確的選擇就是光榮孤立,這非常符合英國的傳統。
“就是不知道,誰會替代英軍的倒黴角色。”艾倫威爾遜冥思苦想,現在的情況是,英國並沒有出動地麵部隊,美軍在一瀉千裏同時利用指揮權讓隊友墊背的時候,會選擇誰。
從出兵的規模上,加拿大和土耳其是有可能的,因為也隻有這兩個國家出兵的達到了一定的規模,艾倫威爾遜希望這兩個國家的軍隊,被美軍出賣的時候,能夠和英軍一樣淡定。
反正這一次,美國人是別想在出賣英國了,日本投降本來就讓英國十分失望,也應該讓美國人吃點苦頭,讓英國喘口氣了。
甚至這都是遠遠不夠的,美軍接下來幾個月複製被之前朝鮮追著揍的日子裏,英國應該在輿論上好好操作操作。
和安娜過了幾放鬆的日子,艾倫威爾遜還要繼續關注馬來亞的建設工作,以及分發的種子、種豬、種牛等等的分配情況。
第一個大工程馬來亞的大型化肥廠,是艾倫威爾遜做專員之後的第一個大工程。
沒辦法,修路蓋房之類的東西,都被前任專員傑拉德·愛德華利用戰俘幹完了。
就算是傑拉德·愛德華做了這麼多基礎建設,也很不幸的因為華裔族群在其任內暴漲,成了馬來亞的相對多數,而在馬來人的眼中十分被敵視。
相反艾倫威爾遜通過土地分配法案的傾斜,在馬來人眼中屬於青大老爺的角色。
大型化肥廠是很重要的,農業是一切行業的基礎,就算是英國也是經過了農業革命,在歐洲有了首屈一指的基礎,長期都比歐洲的傳統農業強國法國強,才進行了工業革命。
不提基礎不基礎的問題,現代化肥技術的門檻是很高的,化肥並不是你想生產就能生產的,氮肥、磷肥都需要合成氨,點擊合成氨這個科技樹的最早目的,並不是為了製造化肥,而是為了製造炸藥,製造化肥所需要的硬件,跟大炮差不多,都是要合金鋼無縫管,進入二十世紀後,核潛艇成為一個國家能不能製造現代化肥的標誌性分界線。
因為合金鋼無縫管這個被攻克了之後,至少製造核潛艇的外殼就不會成為問題了。
比較巧合的是,印度的化肥產業其實就很落後,所以製造核潛艇方麵同樣不怎麼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