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了朝鮮戰爭當中名場麵的出現,讓置身事外的艾倫威爾遜心情大好。
最令人期待的是雙喜臨門,一直以來艾倫威爾遜心裏都有一個疑問,代替英軍被美軍出賣的國家會是誰,現在這個答案已經從公開報道上有了答案。
代替英軍的倒黴蛋是土耳其,參戰的土耳其旅,在第二次戰役當中被全殲。連同本來的英軍損失一起,成了美軍賣隊友的又一個犧牲品。
“看來是沒有青天白日旗讓土耳其人繳獲了。”津津有味的把最近的戰爭爆發讀完,艾倫威爾遜心中暗歎可惜,當然也夾雜著一絲慶幸。
實話實說,從第一次戰役開始,美軍就是被一陣王八拳錘懵了,如果換成其他參加國家過世界大戰的軍隊,肯定不會像美軍一直到第四次戰役都不斷潰退。兩次死守就應該明白敵人在後勤和武器上的巨大差距。
美軍被這種詐和的打法打成那樣,和美軍的作戰風格有關。就連朝鮮人在開戰的時候,也發現隨著時間的流逝,韓軍的戰鬥力在慢慢提升,而美軍的戰鬥力還是那樣。
從六月份戰爭爆發,已經半年時間美軍還是沒有長進,艾倫威爾遜心裏很清楚,一直到第四次戰役美軍才能找到一點戰爭的感覺,也就是說美軍跟著感覺走,被圍就賣隊友的作戰方式,還要持續幾個月的時間。
值得慶幸的是,被出賣的不是英軍,雖然曆史上英國出動的地麵部隊三個旅,其實隻有一個旅是英軍的現役部隊,其他兩個旅正式名字應該是英聯邦步兵旅,因為其下屬單位中包括本土部隊和其他英聯邦成員國的部隊,如第二十七旅在半島作戰時,其所轄部隊就包括有加拿大營、澳大利亞營、新西蘭炮兵和由印度人構成的野戰醫院。
哪怕曆史上,英國也是盡量使用英聯邦編製,減少自己的本土部隊加入。
現在就更有回旋餘地了,雖然還沒和國內溝通,艾倫威爾遜也能夠想到,未來一段時間,華盛頓一定會施壓讓倫敦出兵,而倫敦既然剛開始就沒有出兵,自然更加不會在戰爭焦灼的時候幫助美國分憂。
至於當前英國輿論對麥克阿瑟的吹捧,越是吹捧到時候麥克阿瑟越是尷尬。
戰爭之外,輿論戰也在打的不亦樂乎,美軍黑人部隊成建製投降,以及土耳其旅被全殲的消息,都是莫斯科首先捅出來的。
在一九五零年,各國的親蘇勢力並沒有減退,莫斯科算是突破了傳統從十九世紀形成的法國哈瓦斯通訊社、英國路透社、德國沃爾夫社和美國美聯社四國的聯環同盟。
當前法國內部親蘇的法共勢力強大,德國已經是戰敗國。聯環同盟的輿論霸權掌握在英美兩國手中,蘇聯算是一個強大的挑戰者。
至於蘇聯之後,哪個國家自稱擊碎了西方世界的輿論霸權,也就是自說自話圖一樂。
第二次戰役伴隨的輿論戰,因為英國沒有參與到朝鮮戰爭當中,自然在輿論戰上格外賣力,將麥克阿瑟的形象拔高再拔高,無數次的引用了聖誕節之前結束戰爭的講話。
正在和安娜過著二人世界的艾倫威爾遜,同時看完了關於雅加達日報,報道關於馬達加斯加和印尼是兄弟,呼籲印尼支持馬達加斯加獨立的報道。
今天晚上的廣播已經有了內容,呼籲雅加達政府好自為之,不要把手伸的這麼長等等。
隔了一天,艾倫威爾遜收到了倫敦,關於十二月布魯塞爾會議的電報,便對著最近和安娜道,“過幾天你就回歐洲,我也準備回布魯塞爾開會。”
“開會?什麼會議?”安娜有些粘人的貼上來,好奇的道,“不會是帕梅拉過來,你要趕我走吧?”
“往哪想呢?如果是她過來,我會直說,我不會瞞著你們姐妹的。”艾倫威爾遜一臉的真誠,“是真的有一個會議,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第二次柏林會議。”
在一八八四年,德國首相俾斯麥在柏林召開了著名的“柏林會議”,英、法、德、荷、俄、美、葡、意、丹麥、奧匈、挪威、瑞典、比利時、奧斯曼帝國等十四個國家的代表齊聚一堂,開始了對徹底瓜分非洲的談判。
柏林會議從剛果河流域問題開始,進而製定了瓜分非洲的方案。柏林會議之後,法國的從西向東截斷非洲,英國的從埃及到南非的打通非洲紛紛出爐。
而這一次的布魯塞爾會議的討論,則是後殖民時代的提案開始,討論如何讓非洲獨立的問題。
“你們會讓非洲獨立?”安娜捂著嘴,仔細的打量了艾倫威爾遜一番撇嘴道,“我怎麼不相信呢?”
“你確實不應該相信,那隻是名義上的討論。”艾倫威爾遜嗬嗬一笑,“在布魯塞爾會議框架內,戰後五年已經有幾次會議商量過。比利時的想法是,製定一個三十到五十年的長期計劃慢慢退出剛果。法國人的底線是,必須等到非洲殖民地完成法語化,才會認真考慮當前的殖民地問題,會不會離開還不一定。葡萄牙的態度很鮮明,並不存在什麼殖民地,薩拉查認為殖民地就是葡萄牙的一部分。至於我們英國其實是態度最開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