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威爾遜之前已經來過一遍,對武麥拉發射場已經沒有好奇心,但哈羅德·威爾遜不同,他還是第一次見到發射中心是什麼樣,對這座一九四七年英國就投入巨資修建的發射場滿是好奇。
“艾倫,你來過這裏麼?”哈羅德·威爾遜馬上感覺到,這個殖民地專員神色平淡。
“雖然武麥拉發射場看起來和我的工作不發生關係,但作為一項重要的海外資產,我還是必須要有所了解的。修建之出可以讓五千人工作的設施。現在又有本屆政府的支持,應該可以讓英國在全世界發展航天的國家當中,占據一席之地。”
航天的相關理論比實踐要容易的多,連英國都有相關計劃,誰讓和實踐相比,討論什麼的,確實不怎麼消耗資金呢。
但就算是如此,艾倫威爾遜也隻是用占據一席之地來形容。不提蘇聯作為首先實踐航天工業的國家,動用了多大的人力物力。
但美國阿波羅計劃花費的資金,他可是知道的,在工程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兩萬家企業、兩百多所大學和八十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三十萬人,投入兩百四十億美元,那可是金本位的時代。
這個人力物力,讓現在的英國如何相比?有這樣的國力支持,哪怕現在蘇聯的進度更快,仍然不知道鹿死誰手,但可以肯定的是,英國是肯定追不上的。
英國在冷戰早期的一係列涵蓋各方麵都計劃,大多數都是無果而終,原因就在於沒錢。
現在的英國固然是可以投入了,比原本曆史上的英國強得多,但也做不了投入這麼大的決策。這可超過了英國十年的軍費。
艾倫威爾遜現在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如果馬上太空爭奪就進入白熱化,可能等不到肯尼迪上台,艾森豪威爾就會進行全國動員和蘇聯拚登月計劃了。肯尼迪的拿得出手的政績可能會少一個。
就看蘇聯那邊,什麼時候讓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把美國的戰鬥意識激發了。
哈羅德·威爾遜進入武麥拉發射場之後,表達了本屆政府對航天業的支持和勉勵,“政府和個人以及國有企業,總計拿出來了一點三億英鎊,作為對火箭領域研究的支持。未來還會有眾多大學的人才湧入,和數以百計的企業提供幫助。”
“大不列顛能不能在當前這一個最為先驅的領域取得優勢,就看科研人員的努力了。”
武麥拉發射場會議中心,哈羅德·威爾遜灌輸了一番雞湯,對發射場的英國科研人員報以鼓勵,可惜他不知道,類似的話都被之前來一趟的殖民地專員說完了。
掌聲熱烈的背後,是哈羅德·威爾遜口中一點三億英鎊的撥款,九千萬英鎊屬於政府撥款,三千萬英鎊屬於包括馬來亞殖民地的資金,一千萬英鎊屬於包括蒙巴頓集團在內的民間資金支持。
一點三億英鎊和美國數百億的投入不能相比,但這個數字已經是澳大利亞軍售和法國、印度軍售加在一起的訂單數字,夠英國造四艘重型航空母艦了,艾德禮內閣不可謂不支持。
在英美蘇三國各自動員,要在火箭領域一決高下的時候,法國首都巴黎,法國部長會議主席,社會黨書記居伊·摩勒,經過了連續的國會討論,正式宣布啟動法國的航天計劃,國會通過了在阿爾及利亞建設航天中心。
一百三十家法國大型國家企業,加入到火箭研製和製造的行列當中,法國的航天計劃正式啟動,加入到航天競爭當中。
至此,美蘇英法三國都已經宣布了自己的航天計劃,美國和蘇聯獨立推行航天計劃,英國則和澳大利亞抱團共同承擔航天計劃,成功之後將進行技術共享。而法國則把航天中心建立在了阿爾及利亞境內。
“應該把航天中心建立在法屬圭亞那最好。”得知了法國人的動作,艾倫威爾遜不由得搖頭,阿爾及利亞的位置,也就比蘇聯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的位置強點有限。
但他不是法國人,沒義務提醒,英國在航天領域也沒資格做法國人的老師,還是澳大利亞撥款兩千萬澳元的支持,更加令人開心。
至此,兩個戰後的新興權貴和兩個老牌殖民帝國都已經入場。英國方麵的優勢是,哈羅德·威爾遜即將帶回倫敦的詳細太空計劃步驟非常清晰,至於其他優勢,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