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陰險的英國 美國(2 / 2)

“艾倫也有所懷疑,質疑美國讓英國領導幹涉剛果局勢,是否包藏禍心。”麥克米倫衝著艾登詢問,“倒不是沒有這個可能,一旦造成財政負擔的話?”

“美國就算是想要維持不幹涉的人設,至少要拿出來資金支持。不然的話,英國也隻能保證英屬東非的安定。不會把寶貴的資金投入到無底洞當中。可不是誰都是黃金海岸,值得英國著重建設。”艾登瞬間恢複冷靜,理性思維重新占據大腦,“每一份資金都很寶貴,開發非洲的成果很喜人,但也是需要投入的。”

地產興邦是辛苦了一點,但在殖民體係下並非不能做,反正海外資產管理委員會做的就挺好,有些殖民地可能沒什麼物產,但換成債務以後也有助於維持英國的影響力。

更何況大多數殖民地的底子還是不錯的,英國不是法國,法國雖然在非洲占據的麵積更大,但英國毫無疑問占得地盤更好,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消耗,一直躺著賺錢的英國,現在也開始自食其力賺辛苦錢了。

在各殖民地專員的揮杆如雨之下,殖民地的居民也不是不能勤奮起來。

今時不同往日,大英帝國也沒有餘糧,頂在前麵掩護美國不是不可以,但這錢的問題?

盧薩卡的艾倫威爾遜得到了國內的消息,準備就這個問題好好和麥卡錫談談,到底是怎麼和分賬,士紳的錢如數奉還是肯定的,剩下的呢?

如果是二戰之前,英國自然是責無旁貸,但現在英國可不能在繼續做冤大頭了。世界霸主的獨有待遇,目前落在了美國人的身上。

“英國要是財政沒問題,也不會緊咬著伊朗不放了。”艾倫威爾遜言辭懇切,表達了英國在當前資金上的難處,“你看英國每年的軍費都不到二十億英鎊,還請美國的債務,這都是從軍費上省下的,在投入到剛果和蘇聯對抗,可能會導致財政情況出現惡化。”

在睜著眼睛說瞎話這方麵,已經是資深官僚的艾倫威爾遜駕輕就熟,美國債務是七百萬平方公裏殖民地獨立換來的,不過戰後英國確實一直控製著軍費的花費。

相比較美國,最近幾年美國的軍費一直都是英國的十倍,和修修補補的英國相比,美國軍方的日子過的太舒服了,不過艾倫威爾遜知道,還可以更加的舒服,比如在越南打一仗。

軍費的去向主要有三大類:人員經費、作戰與維持經費、裝備采購經費。

其中人員經費占比相對固定,其他小項開支忽略不計。因此,作戰與維持和裝備采購,就成為最重要的兩個科目,它們分別對應對“當下”威脅、以及應對“未來”威脅的費用。

對於美國軍隊來說,吃進嘴裏的肥肉肯定不願意隨隨便便就吐出來,於是,人們看到了美國軍費中經常被忽視掉的一個情況:裝備采購經費,它從來沒降過。軍費漲,它跟著漲;軍費不漲了,它漲的更快。

美國人這麼有錢,英國為美國解決剛果問題,要一些財政上的幫助一點都不過分。好歹前任世界霸主,一點勞務費還是要給的。

艾倫威爾遜充分顯示了老牌帝國主義的風範,表示可以走北約的賬目,甚至可以表示英國可以聯絡比利時和葡萄牙,製定了一個聯合作戰計劃。

然後就拿著這個計劃,向麥卡錫請求支援,麥卡錫向國內溝通之後,斷然否決了艾倫威爾遜列出的計劃,“北約的職責隻是保護歐洲。”

麥卡錫不明白這一點,華盛頓的美國智囊一眼就看出來,英國這老頭比法國還壞,如果通過這一次幹涉剛果,擴大了北約的覆蓋範圍,這些殖民國家都會有樣學樣,拿著美國的錢保護自己的殖民地,借口就是所謂的蘇聯威脅。

隻不過法國在戴高樂的領導下,是明著對美國這麼說,英國是偷偷摸摸的用一個計劃給美國下套,這要是不明就裏就答應了,以後葡萄牙、荷蘭等其他國家也有樣學樣,都說北約的覆蓋範圍適用於自己的殖民地。

這豈不是美國付出金錢,來保護這些歐洲國家的殖民地了麼?都到了這個時候,英國竟然還使用這些陰謀詭計。

艾倫威爾遜也知道誆騙美國沒有成功,直接推卸到了內閣身上,表明自己隻是執行者,“六方會談,倫敦給我的消息是在十月份,在伊拉克南部重鎮巴士拉舉行,我們希望美國連同德國表達誠意,認可這個地點。”

英國也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美國和德國必須馬上宣布加入六方會談,不然這一輪的英美外交摩擦,還不到結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