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毫無波蘭(1 / 2)

兩位將軍可謂是阿爾及利亞駐軍的代表,在鎮壓阿爾及利亞戰爭的過程中,將一種名為“分區控製”被兩人的戰術應用於阿爾及利亞戰場。這種戰術的實質是靜態防禦與機動搜尋相結合,其要點是把阿爾及利亞劃分為若幹個麵積不大的“區”。

這些區共有三種類型:其一是“戒嚴區”,主要包括偏遠地區以及“窮山惡水”地帶。法軍通過把戒嚴區的原住民全部強行遷移到集中營的方式把該地區變成無人區,而後隻要在這一地區發現其他人就都可以認為是民族解放軍而任意開槍射殺。

其二是“綏靖區”,居民必須隨身攜帶附有照片的身份證明,其行動要受到嚴格控製和監視。其三是“作戰區”,主要是人口稠密的農村地帶。

法軍在“作戰區”內采取靜態防禦,等待時機對民族解放軍進行追捕或圍剿。

正是靠著這種步步為營,加上法國本土源源不斷的士兵跨海而來,才最終平息了阿爾及利亞人的反抗。阿爾及利亞軍方也是最為支持代戴高樂上台的勢力,現在本土的抗議浪潮演變的這麼巨大,各界的消息讓軍方將領們認為,現在法國已經處在失控的邊緣。

這一次戴高樂來到阿爾及爾,兩人立刻表達了支持,兩人的支持同樣也是戴高樂所需要的,有了阿爾及利亞駐軍的支持,他就可以下定決心應對這一次的混亂了,“法國的完整性一直都是我支持的。”

雖然罷工人數高達數百萬,但戴高樂還是相信,不存在任何一個政黨有顛覆自己政府的可能,但是政府內部可能有一些人並非是自己的支持者。

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為曆史的選擇一樣,阿爾及利亞的法軍再次選擇了相信戴高樂,明確了這一點,戴高樂就有信心多了,隻要軍隊不亂,他就有信心平息這一次的混亂,在返回巴黎之前,戴高樂又到了巴登,和駐德法軍取得了聯係,同樣受到了當地駐軍的支持,事已至此,他已經完全放下了心,應該到了反擊的時候。蔓延全國的罷工,在戴高樂也並非是不能解決。

得到軍方的擁戴對戴高樂其實並不難,戴高樂首先是一個軍人,和一般的法國軍人一樣有著共同的思想,法國陸軍就是保守主義和教權主義的堡壘,推崇服從、忍耐、集權的價值觀。

法國軍隊和政府之間的不和睦,可以追溯到拿破侖時期,比起變來變去的政府,法國軍隊算是法國少有的穩定力量。

戴高樂成功讓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為曆史,也有賴於軍方的支持。這一次軍方再一次支持了戴高樂。

不過戴高樂也深知,不能讓法國真的變成軍政府,軍方的支持隻能作為後盾,也不能用在政治上,而是不像軍方呼籲的,重建法蘭西第三帝國、或者是軍人政府。

他必須要使用一些別的辦法,首先他必須號召自己的支持者出現,用民意對抗民意,讓法國人知道這樣下去隻會帶來混亂,以及秩序的必要性。

這一點艾倫威爾遜已經送出了助攻,關於中譯英的社論,已經出現在了法國的媒體上,這引起了法國戴高樂主義者的警惕。

“戴高樂將軍已經公開呼籲了國家恢複秩序!”戴高樂神隱幾天,再次出現在巴黎並且發表公開講話的消息,也被倫敦知曉。

威克把這個消息帶過來,就看到頂頭上司無動於衷,看了一眼艾倫威爾遜手中拿著的文件內容,好家夥,勃列日涅夫的講話,“秘書長,你不關心法國的情況麼?”

“關心,但是幫不上忙。”艾倫威爾遜抬頭看了威克一眼,然後翻了一頁關於社會主義大家庭分工合作的講話內容。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要求進一步改善社會主義大家庭在國際範圍內的分工、生產專業和協作。因此,勃列日涅夫把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國際分工”看作新科學技術革命形勢下對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的時代要求”,要求在新的形勢下“更要利用兄弟國家合作的優越性”。

生產力發展水平越高,越需要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際範圍內改善分工、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這些過程已經在社會主義共同體中進行著,而且大家知道,進行得不壞。

經濟互助委員會積累了大量的有益的經驗。各國擁有不同的自然資源,不同的生產能力。

要不說蘇聯在理論上麵絕對是專家,國際分工論其實和幾十年後的全球化是一個東西,蘇聯還專門拿出來一個理論來包裝。

當然了,某大國堅決反對蘇聯的國際分工論,至少現在反對,認為老大哥是想要剝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