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匡扶正義的印度(1 / 2)

印度的位置在英國遠東聯合作戰司令部和中東作戰司令部轄區的中間,當前英國在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軍事力量,包括四艘重型航空母艦、三艘輕型航空母艦、四個中隊戰略轟炸機在內的八萬駐軍。

如果算上馬來亞征召的士兵,這是一支超過十二萬的武裝力量。

這些軍隊西起桑給巴爾、東到達香江和珀斯、幾乎涵蓋了整個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波斯灣附近有三萬英軍以及配備的馬來亞部隊。遠東作戰司令部轄區的武裝力量更大一些,安達曼群島也有一支不足千人的部隊在駐守,當然主要是馬來人。

湊出來一支登陸部隊是輕而易舉的,這完全不需要任何動員和增兵就可以做到。

當然這也不是說印度軍隊麵捏的,其實印度和某大國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軍隊編製堪稱龐大,這個年代艾倫威爾遜記得,某大國好像是有近七百萬常備軍。

和某大國相似,印度軍隊的編製也很大,具體情況因為一線部隊和二線部隊有所區別,但一個軍大多都在五萬到十萬的規模。印度在進攻東巴基斯坦的時候就是以三個軍的兵力開始了肢解行動。

隻是有規模的話,其實還不值得特別重視,英國其實還有其他力量可以借助,比如果阿的葡萄牙軍隊用來虛張聲勢一下也是可以的。

拿著維護地區安全計劃,艾倫威爾遜來到了唐寧街十號,首相現在很有時間,進入官邸之前他迎麵見到了瑪利亞·法肯德,這個首相私人政治秘書,有的時候他都懷疑,首相是不是借著聊工作的名義找這位女士坐火箭?

“威爾遜爵士。”瑪利亞·法肯德偷瞄了一眼對方手中的文件打招呼,“看來是有重要事情和首相聊。”

“瑪利亞女士,你還是這麼精神百倍。”艾倫威爾遜揚了揚手中的作戰計劃,“是有一個之前首相要做的計劃已經完成,我專門送過來。”

雖然這位女士和白廳的關係頗為複雜,但艾倫威爾遜還是很尊重對方的,從立場出發這位政治秘書自然沒錯。自己也沒錯,對於首相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可以從其他方向找補。

比如說哈羅德威爾遜剛剛完成的著作工黨政府這本書,銷量大好極為受歡迎,這都是誰的功勞?還不是馬來亞那邊分配任務訂購的?

沒有他這個內閣秘書長,首相會成為暢銷書作家麼?根本不會,除非寫一本哈羅德威爾遜的雙麵人生。

首相的兼職布拉德福德大學校長,還不是他這個卑微的社會公器安排的?反正瑪利亞·法肯德是沒有這個能力。

種種舉動維護了雙威爾遜組合的團結,更別提艾倫威爾遜還在不同領域為首相的決策進行辯護,前段時間他還去了BBC呢。

“哦,艾倫。”哈羅得威爾遜很是開心的打招呼,等到內閣秘書長坐下才接過了地區安全計劃看了起來,邊看邊道,“其實這一份計劃,艾倫,你是知道的,很長時間英國都沒有進行過軍事行動了。我也是有些擔心。”

“尊敬的首相,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軍事行動,除了在森林中捉迷藏的美國。”

艾倫威爾遜笑著開口道,“我的判斷還是非常樂觀的,可能會拉動本屆政府的支持率,對首相個人來講,一直有所謂的親蘇說法,總是駁斥也令人厭煩。如果能夠通過一次行動來維護英國的利益,塑造首相不卑不亢的形象,我想可以讓一些不明來由的指責者閉嘴。”

“我們都知道,印度近年來和蘇聯的關係急劇升溫,蘇聯已經成了印度的主要支持者,而巴基斯坦的支持者是美國。一旦涉及到戰爭站隊,首先肯定是美國和蘇聯下場,而我們可以第一時間不下場,先進行觀望。”

現在的印度要是在蘇聯和英國之間選一個,肯定會選擇蘇聯,這是毫無疑問的,誰讓當前領導蘇聯的勃列日涅夫,實在是太能惠了。英國惠不過蘇聯,隻能接受蘇聯在印度的影響力在英國之上這一事實。

艾倫威爾遜記得因為第三次印巴戰爭,美國曾經把企業號派到孟加拉灣,最終還是蘇聯紅海軍趕到,和美國海軍形成了對峙,才讓印度消化了勝利果實,這件事一直被印度念叨到了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時期,可見美國站在印度敵對立場這件事,被印度人記得多麼清楚。

哈羅德威爾遜也不想站在印度的對立麵,詢問自己的內閣秘書長會不會主張印度的反英思想,“直接幹涉會破壞英印的外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