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的小隊由遠及近,待達到指定地點,卸下驢背上的東西,飛快的組裝,組裝好後,一人負責校準方向,一人裝填,一人點燃引線——
“轟!轟!轟!”
三聲巨響後,遠處用磚砌的高塔,應聲而倒,漫天的煙塵不曾影響到觀看這邊,但卻無一人說話,鴉雀無聲。
過了片刻,宰相李沆開口:“劉司正,此是何物?前幾日巡檢司所說的白日悶雷聲便是此物所發?”
劉升月道:“李相公,前幾日所謂的悶雷聲便是試驗此物時造成的。此物名喚輕炮,優勢是機動靈活,便於運輸,可拆可裝,根據地形來就行,可守可攻,若是用馬拉著行進,絲毫不影響機動,騎兵可用,步兵亦可用,可補我軍麵對遼國騎兵時的弱勢。”
劉升月看看沉著臉的李沆,頓了頓,又道:“尚有重炮還在鑄造中,與輕炮相比,重炮不便於搬運,射程以及威力卻更遠,更是適合守城。有重炮守城,輕炮隨軍機動,對上遼國,或可改我軍劣勢。”
加個或字,是因為打仗並不全然是在打兵器,戰爭的勝負,武器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若人心裏有懼,便是拿著機關槍,那也打不過遼國。
劉升月複又道:“最起碼,若是運糧的隊伍裏配備上一兩門輕炮,遼國劫糧的騎兵斷不敢再如過去一般來去自如。”
打了這麼多年的仗,死的可不止宋人,遼國再是全民皆兵,這麼多年打下來,遼國的日子也不好過,檀淵之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給了遼國休養生息的時間,大宋用錢買了一副慢性毒藥。
劉升月不是武器萬能論的支持者,做這些出來,不過是覺得身為穿越者,他又懂,那總要做一做,矯情的說法是穿越者的責任,直接的說法是想試試,看是否能影響和改變曆史上的結局。在華夏大地上,國人不該以低等人的身份苟活。
李沆沉吟不語,兩人說了這麼幾句,其他人也回過神來,七嘴八舌的問詢著,趙恒問得最多,劉升月事無巨細,但有所問,便一五一十說得清楚明白。
從試射場回去,朝廷便出了安民告示,向東京城的民眾們說明了所謂的白日悶雷是怎麼一回事,輕炮的轟鳴就像一聲春雷,振奮了大宋軍民自太宗高梁河之戰與雍熙北伐失敗以來的士氣,縈繞在大宋軍民頭上的遼國,似乎也沒那麼可怕了。
大宋的軍民需要這樣的振奮。趙恒讓工部給科技司運了一批上等的鐵礦石,讓科技司加足馬力的造炮,好早日裝備大宋的邊軍,以期早日應對遼國時不時過來的騷擾的行徑。
科技司這邊的工匠們忙忙碌碌,劉升月卻清閑下來,進了冬日,除了定期進宮給劉娥做產檢,按時上班,每天隻願意擱家待著陪陪他的小嬌妻。
隻他的小妻子卻是個土生土長的大宋女人,很是希望夫君上進,跟她在內帷待的時間長了,還把劉升月趕去書房讀書,言道哪裏有男兒日日在內帷廝混度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