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願意不要緊,多的是自願捐款的,你看那些善男信女,挎著黃布包的,多虔誠啊,這些人就是普陀山經濟的主要來源,一個是他們將貢獻門票錢,另一個是他們還會貢獻香火錢……這其中不乏有錢人……這人啊,越有錢,就越迷信,就越舍得往這上麵投錢,你讓他捐款資助社會公益事業他心疼,可是捐給阿彌陀佛,他大方得很……”陳瑤說。
“你不就是一個嗎?”張偉帶著譏笑看著陳瑤。
“那是以前,我信佛,我是佛門俗家弟子,我捐款也是有道理的,不過,我現在明白了,還有許多更值得我去做的事情,更值得我去捐款的事情……”陳瑤說。
“這就對了,你聽聽這些和尚尼姑整天哼哼唧唧無病呻音這些東西,說得那些什麼狗屁佛經,恐怕他們本身自己都不信,淨蒙人,隻要給錢,好話說盡,一不給錢,詛咒罵死,汗……”張偉猶自對那120元的登岸門票很不滿,嘟嘟噥噥。
“好了,寶貝,別嘟噥了,信仰自由,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不必對他人非議,”陳瑤莞爾一笑,拉拉張偉:“我帶你轉悠轉悠,給你當義務講解員,我的講解絕對是一級棒……”
張偉想起此次是陪陳瑤來散心的,也就釋然,和陳瑤拾階而上。
走出碼頭,登上公交,直奔夢中幾回牽腸的紫竹林。
公路沿山蜿蜓而上,沿途行人絡繹不絕,酒肆吆喝不絕於耳。
兩人第一站去了不肯去觀音院。
“這寺院有意思,名字怪怪的而且拗口,導遊小姐,關於這名字,有什麼來頭嗎?”張偉笑嘻嘻地看著陳瑤。
“當然了,張先生,”陳瑤笑嗬嗬地看著張偉:“這個名字是有由來的,話說公元834年,也有人說是900年左右,一位日本禪師慧鍔來到東土,在山西五台山寺院進修,回國前,他到每一尊佛像前拜別,當他來到一尊觀音像前時,長跪不起。五台山寺院的住持明白他的心願,主動將觀音像相贈。
“慧鍔於是風塵仆仆來到普陀山,準備在此渡海。頭一天本來晴空萬裏,然而一開船,就狂風大作暴雨傾瀉濁浪排空,渡船根本無法前行,隻好退回暫住。第二天,風雨一直沒有停過。第三天是個好天氣,慧濟打算駕船趕路。他的船剛一駛離岸邊,便被一朵朵的鐵蓮花團團圍住。慧鍔此時頓悟,從船艙中請出觀音像供在船頭,跪拜道:如果觀音大士不願東渡扶桑,可隨觀音的心願,在此擇地供奉。
“話音剛落,隻見海麵上出現了一頭鐵牛,將鐵蓮花一朵朵吞噬,開辟出一條航道,慧鍔的船就順著這條航道隨波漂到如今的不肯去觀音院處。目睹這一奇觀的岸上張姓漁夫,騰出自家的兩間小茅屋,打掃幹淨,自願供奉這尊因留戀普陀山不願遠去的觀音,並將此房屋取名為不肯去觀音院。從此,普陀山有了第一處供奉觀音的道場,慧鍔也成了普陀山的開山祖師……
“嗬嗬……由此看來,普陀這千餘年來的佛教名勝之地,是由日本人創始的,可見中日兩過人民自古就相互交往,具有密切的關係……1918年8月,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先生到普陀山小憩並作詩述懷:觀音過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湧普陀。樓間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雲和島嶼青未了,梵雜風潮音更多。第一人間清淨土,欲尋真歇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