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鬥將(1 / 2)

呂布聞聽魏續之言,仰天長笑道:“縱如此,某何懼之有?休要多言!李逸!你且退去,便將你聯軍陣上自恃可與某一戰之諸將一並召來,看某方天畫戟盡數誅絕!免的一個個鬥來麻煩!”

“哼!大膽狂徒!先與本將戰過三十回合再遣猛將殺汝!”李逸言罷!舞起手中亮銀槍,催動坐下黑雲馬便殺向呂布。

呂布冷哼一聲,單手持戟便來迎戰。李逸挽起槍花直奔呂布麵門處便刺,呂布冷笑一聲,單手挺起方天畫戟,便照李逸長槍掃來,隻想一戟磕開李逸長槍,再不做糾纏。哪料槍到馬前,李逸突然變招,長槍一收,雙腿用力一蹬,人自馬上騰空而起,長槍如棍,朝呂布馬頭砸下。

呂布心頭一驚,何曾見過如此打法?為何?隻因那時雖已有木質馬鞍,卻非後來的高橋馬鞍,更無鐵製馬蹬,西漢後期雖有布質馬蹬問世,然並不普及,騎兵仍舊多為夾馬騎行。東漢時期,軍中雖已大量使用布質馬蹬,然那時紡織技術卻相對落後,布質馬蹬難以承受人體重量,所謂馬蹬也不過是使騎士雙腳有所踏放,並無承受力量之實用。

根據考古學家,在1970年發掘的東晉琅琊王氏墓中出土陶馬研究發現,中國最早出現馬蹬,而且是雙蹬應該是在東晉時期,但是到了唐朝時期,大唐賴以橫掃天下的騎兵還多為單蹬,這足以說明直到唐朝時期,真正的雙蹬還沒有普及應用於騎兵。直到後來又連續的考古發掘,直到北方十六國後燕時期才真正有了三角形木芯包銅皮的馬蹬。而能夠借力的高橋馬鞍,最早出現時是在東漢末年稍後的三國曹魏時期。

而李逸本就是曾入選特種尖兵的後世穿越而來,身體素質和格鬥術自然是精良。自穿越而來認清現實後,便找來工匠,根據自己腦中記憶秘密打造改良了一些必備之物,如高橋馬鞍,鐵質懸掛式馬蹬、還有一副薄鐵葉子做成的連環甲穿在坐騎身上,就連李逸手中亮銀槍也經過了改造,槍柄後端加入了可發射三隻小弩箭的機關。當然還有一些可提高戰力,用來保命的物品,以及一些生活用品。直到李逸駐守許昌後,才令鍾繇征募能工巧匠,秘密打造五千餘套高橋馬鞍和配套馬蹬,除了給張遼高順等眾將配備齊全,又挑選了五千精銳騎兵裝配,這五千騎便是此次跟隨李逸前來的直屬親衛。

李逸雙腳有借力的馬蹬,又配合後世的格鬥之術,好在這具軀體本身素質也算是不錯,如此多方配合之下,李逸才攻出方才令呂布吃驚的一招。

然而呂布畢竟傻逼當世戰神般的存在,無雙猛將豈是浪得虛名?雖暗中一驚,卻是極快的收回方天畫戟橫掃之勢,再不敢大意,雙手緊握長戟,迎空一架,“當!”槍戟相交,李逸淩空下落,恰好坐騎奔到,李逸又穩當當落在馬背上。

那呂布方才心存輕敵之念,不過用了五分力氣,這兵刃一交之下,雙臂竟然一震,呂布不由出口讚道:“有幾分力氣,倒是某小看了你!再來!”暴喝聲中,呂布展開戟法,方天畫戟夾著隱隱風聲便向李逸攻來。李逸不敢大意,夾著萬分小心輾轉騰挪,手中長槍刺,砸,架,掄、擋、全力與呂布對戰。片刻便槍來戟往鬥了二十餘合。要知道後世的特種兵對冷兵器可是有專門訓練的,再加上這一世的李逸,身為太子身邊的貼身近衛都尉,本身槍法就算不錯,因此李逸憑借對這軀體的了解,和腦中殘留的記憶,以及配合後世所學,雖無一整套的對敵槍術,卻還是鬥的虎虎生風,頗有威勢。

眾諸侯見這李豫州竟有如此勇力,更是對之刮目相看。公孫瓚不由出口道:“李豫州之勇武,瓚不及也!其勇烈不亞孫文台。”

就連一直為之提心吊膽,雙手因緊張的用力握拳,而手心已冒汗的典韋和顏良文醜,也稍稍鬆了口氣。

場中兩人呼喝連連,竟果真鬥了三十餘合,李逸雖仍未落敗,卻也稍有不支。買個破綻拔馬退後。呂布大怒,便要來趕。

李逸高聲道:“呂奉先果然名不虛傳!今日一戰,某獲益良多。你我暫且歇息片刻,某另遣大將與你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