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城頭的招賢旗一直高掛,荀彧鍾繇等人天天在堆積如山的案牘中披星戴月辛苦批閱大大小小的事務。反倒是李逸這個州牧,比較輕鬆些,每日除了固定到州牧府聽取荀彧等一個時辰的彙報,便是由典韋率親隨陪同到各郡縣走訪巡查,檢驗各地墾荒屯田和興修水利的成果。再不然便是到軍營和器械司查看軍事訓練、檢查各種工具器械的研發製作和改進。
這日親自與百姓一起在田中勞作一天,打馬回州牧府,剛到城門內,見審配在招賢館往外走,便上前詢問道:“州府招募賢才一事如今是何情形?”審配見問忙道:“回稟主公,自招賢館開始登記招募有識之士,確實募得一批可堪任用的賢才,其中不乏可用做縣令之輩。”
“甚好!”李逸讚了一句,然後略作沉思又開口道:“而今豫州百廢待興,事務繁重,然豫州府衙可堪大用之人,也不過正南與文若寥寥數人。汝與元誥尚且要與公達參讚軍務,卻是勞累!正南可有何良策能將政務化繁為簡否?也好使公等能多些時辰稍作歇息,若汝等累垮了身體,本侯卻是得不償失了”。
審配聞言心中感激,略作沉思道:“如今諸事方始,百業方興,政務繁多不可規避。事無巨細皆由州府逐條批閱,逐件審查尚怕有紕漏。待一應政令行成自然,或可稍減州府壓力。配等能得遇主公此等明主實乃幸事,豈可貪圖安逸而懈怠政事?諸公無需為配等擔憂。”
“哎..,豈能不憂?這軍務招募訓練有高順文遠諸將輪調,倒也輕鬆。然一應政事本侯全賴公四五人,奈何豫州府衙可堪大用之文士緊缺,本侯雖心愧諸公等,實在無計可施。”
“主公,配有一計或可使州府府衙稍減政事批閱又不易有所遺失,還可加大對各郡縣政務之了解,隻是此計尚需完善。”
“哦?快說來聽聽,本侯與正南參讚一二。”李逸聞聽有辦法,當即目露精光追問道。
“而今豫州下轄汝南,潁川兩郡並魯、沛、梁、陳四國計有九十七縣。六郡之太守雖暫由配與文若等分掌,然因州府政事所累,各郡政務平日多由郡丞署理上報,各縣縣令與縣丞,又多為本縣公推之人所任。如此一來難免有所疏漏,各縣也難免有政務不清之漏”。
“正是如此,縣令一人執掌一縣之政,若有心欺瞞,貪腐,則州府不易查察。”李逸擔憂道。
“配之愚意,自郡治始,除太守處置政事,郡丞輔助之,可另任郡督、參議各一。各縣亦如此效法。再者,可使縣令易地任用,不可使之祖籍任職。縣之一級除縣丞為本縣聘任外,應杜絕縣督、參議、與縣令為一縣之籍,如此可免三人結黨,而使互為監督。郡亦如此。”
“嗯!有道理!”李逸讚同道。
“若如此,縣之政事雖仍由縣令裁處,然處置之時除縣丞輔佐,還應有參議同知共處,三人達成共識則此政可施,或三有其二認為可行方可施政。施政同時需三人齊具名行文上報太守府知曉備錄存檔批複。有其一反對者也需另行文闡明原委上報太守府參知。郡太守府亦效法上達州府署衙”。
“好!如此一來,三員之間相互製約,相互監督。不僅可杜絕太守、縣令獨掌政令權柄,也可避免官員以權謀私之事,還可集思廣益、增強郡縣政務之全麵。好!”。李逸稱讚審配的想法。
“諸公勿急,配還有言,方才所議不過守令與丞、參議之用。還應設郡、縣督一至二人。督為監督查察之意,縣督也常駐衙門,需逐一核查、記錄所有政務,案卷、甚至財物之用之詳盡,另單獨封存並使快馬上報,郡亦行此法。待時州府署衙可據三員之行文輔以督員之記載行文相對照,自可知此議到底為何,又是如何施行之,並盡快給出批複。如此一來府衙政務批複勢必更為快捷精準。”
“嗯!甚好,州府署衙便設政務署,選拔十名文吏每日整理具節各郡文書。由荀彧、逢紀、鍾繇、與汝輪班當值,以荀彧為首。可調沮授去軍務署參讚軍機,協助公達元誥。”
“諾!”
“另,縣令為三年一任,參議為兩年一任!督員為一年一任。縣丞便在當地推舉,五年一任,且縣丞滿任後可由官府撥田五畝為獎勵。卸任之縣丞不可連任。縣令、參議皆任滿皆需與別縣打破輪調。不可使之就地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