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秋,江東吳侯孫策,以周瑜為大都督,引黃蓋呂蒙等上將二十餘,出廬江而攻江,克曆陽阜陵等十餘城,斬丞李逸部將橋蕤等數十。以普為副都督,引韓當等上將十餘,自州出,攻零陵桂陽。韓當斬零陵守將陳應於陣上;桂陽城破,副將刑榮守城軍一萬千餘皆亡,城破;桂陽守將賈華引殘部三千餘敗退往長沙,與劉磐合兵一處防禦長沙。孫策自引萬軍攻江夏。
大漢丞李逸聞荊揚兩處告急,急令荀攸與左將軍顏良引軍兩萬馳援荊襄;複令軍師郎將諸葛亮與右將軍文醜,引兩萬軍急馳壽春增援合肥;複加封諸葛亮為軍馬大都督,總領荊、豫、揚三州軍馬調度。
待兩軍馬出許昌,李逸又暗河都督馬超兼領司隸校尉;責兗州都督趙雲掌官渡;調司隸校尉高順為鎮將軍,引軍一萬偃旗息鼓,急赴襄陽聽用。調前將軍張頜急歸許昌聽用;複加文聘為後將軍,駐守揚州以東東城;令豫州都督黃忠,親自引軍進駐鍾離;豫州軍馬盡數歸諸葛亮統調。
李逸派調眾將畢,又下令告天下:“水軍大都督甘寧,不諳實宜,貽誤戰機!致使揚州損兵折將、失地陷城;著奪水軍大都督職,將為折衝將軍,發往江陵駐守。著蔣欽暫領水軍都督。”
有荀攸,這一列調動用,竟是因諸葛亮一番推演謀劃所致。當日李逸問計於荀攸諸葛二人。荀攸進言之後,不待李逸開口,諸葛亮便上前:“主,達之謀雖合眼下軍,然僅為標,不能盡我軍之危。”
“哦?孔有何良策?”李逸自然深諸葛亮之能,忙開口詢問。
“主,周瑜以合肥為點,調集軍馬攻我揚州、孫策複行謀襲我江夏而在荊州!然,亮竊以為皆周瑜之計,其所為,當不僅限於兩處也!”
“哦?孔有何高見快快講來。”荀攸心中難免有些不服,冷聲問。
諸葛亮自然察覺荀攸有些不快,卻不以為,繼續:“周瑜攻我合肥,其不過是使主調豫州軍馬援救合肥,進而誘使劉備出徐州而伐我;那時主必使兗州子龍所部朝中軍馬援豫州;那時河曹操自然不會坐失良機,必興兵來;舉雖秒,卻有一較為顯,便是主不使兗救於豫、抑不使豫援於揚;而令朝中軍馬去救,如青徐劉備、河曹操見無可趁之機,周瑜之謀豈非空談?周瑜主高謀,左右又有達文和等智謀之士佐,豈有不識破其計之理?然,周瑜既謀不而複行之,所為,當為主手中可調之兵也!”
“孔之莫非是周瑾本便是要主將洛陽、許昌可調之軍盡數赴於戰?”荀攸之智雖略遜於諸葛,卻也是智計高絕之輩,一聽孔如分辨,心中立時朗。
“主若救荊襄,必調朝中軍馬,而今天下大漢十三州,半數盡歸主,然州皆鄰敵,駐軍皆不可輕動;唯洛陽、許昌尚有數萬軍馬可用,若主將軍馬用於荊揚,則朝廷一時難有可戰之軍;故,亮周瑾襲我荊揚兩處,必為計,其後必另有所圖!”